(一)脊髓損傷在脊髓休克期間表現為受傷平面以下出現弛緩性癱瘓,運動、反射及括約肌功能喪失,有感覺喪失平面及大小便不能控制。2~4周后逐漸演變成痙攣性癱瘓,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并出現病理性錐體束征。胸段脊髓...[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一)脊髓損傷在脊髓休克期間表現為受傷平面以下出現弛緩性癱瘓,運動、反射及括約肌功能喪失,有感覺喪失平面及大小便不能控制。2~4周后逐漸演變成痙攣性癱瘓,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并出現病理性錐體束征。胸段脊髓...[繼續閱讀]
(一)X線檢查常規攝脊柱正側位,必要時照斜位,閱片時測量椎體前部和后部的高度與上下鄰椎相比較;測量椎弓根間距和椎體寬度;測量棘突間距及椎間盤間隙寬度并與上下鄰近椎間隙相比較,測量正側位上椎弓根高度,X線片基本可確定骨...[繼續閱讀]
由于本病腹膜后血腫對自主神經刺激,腸蠕動減慢,常出現腹脹,腹痛等癥狀,有時需與腹腔臟器損傷相鑒別,另外還需注意,脊柱骨折脫位,爆裂骨折,發生脊髓水腫,出血和斷裂的概率較高,單純性壓縮骨折發生脊髓損傷概率較低,但仍有并發...[繼續閱讀]
本病的患者由于機體抵抗力較弱,且多不能下床移動,可有以下的一些并發癥:1.褥瘡,這是由于局部長期受壓,導致該處血液循環障礙而造成;2.泌尿系統感染,脊髓損傷患者由于留置的尿管長期在體內刺激,導致膀胱防御機制減退,其感染率...[繼續閱讀]
(一)合適的固定防止因損傷部位的移位而產生脊髓的再損傷,一般先用頜枕帶親牽引或持續的顱骨牽引。(二)減輕脊髓水腫和繼法性損害的方法(1)地塞米松,10~20mg靜脈滴注,連續應用5~7天后,改為10~20mg口服,每日3次,維持2周左右。(2...[繼續閱讀]
脊髓損傷患者的死亡可分早期和晚期兩類。早期死亡發生于傷后1~2周內,多見于頸髓損傷,死亡原因為持續高熱、低溫、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等。晚期死亡則發生于數月或數年之后,多由壓瘡、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營養衰竭等引起...[繼續閱讀]
[1]王建民,唐開.免疫炎性反應在繼發性脊髓損傷中作用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2,03:350-353.[2]魏立友,申元英.創傷性脊髓損傷的損傷機制和治療進展[J].健康研究,2010,01:59-62.[3]黃輝,余化霖.繼發性脊髓損傷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繼續閱讀]
脊柱側凸分為非結構性脊柱側凸和結構性脊柱側凸。(一)非結構性脊柱側凸非結構性脊柱側凸是指脊柱及其支持組織無異常,側方彎曲像或牽引像上畸形可矯正,針對病因治療后,脊柱側凸即能消除。非結構性脊柱側凸可由下列原因引起...[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