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醫學知識 > 頸腰痛介入治療學 > 列表
頸腰痛介入治療學 共有 232 個詞條內容

一、腰神經后支

    腰神經后支較細,于椎間孔處在脊神經節外側從脊神經發出,向后行經骨纖維孔,在下位關節突與橫突根部的上緣之間,至橫突間肌內側緣,立即分為后內側支及后外側支。骨纖維孔位于椎間孔的后外方,上界為橫突間韌帶,下界為下位椎骨...[繼續閱讀]

頸腰痛介入治療學

二、竇椎神經

    竇椎神經或稱Luschka神經,由脊神經和交感神經兩種成分復合形成。竇椎神經的主支較恒定,每一椎間孔內有1支,粗細約為0.2mm。此主支由脊神經的脊膜支和交感神經纖維構成。脊膜支或稱返神經或脊膜神經,僅包含脊神經的體軀感覺神經...[繼續閱讀]

頸腰痛介入治療學

三、腰交感神經節

    腰交感神經節一般為4~5個,較胸部的小,在椎體前面沿腰大肌內側緣排列,右側的被下腔靜脈所掩蓋,左側的沿主動脈的邊緣伸延,神經節不僅以縱的節間支,也以橫的神經纖維束互相連接。后者橫過腹主動脈與下腔靜脈后面,連接兩側的...[繼續閱讀]

頸腰痛介入治療學

四、腰叢神經及其分支

    (一)腰叢神經的組成及分型腰叢神經由第1~3腰神經前支和第4腰神經前支的一部合成。第4腰神經的一部下降,與第5腰神經合成腰骶干。腰叢神經位于腰大肌的肌質內,在腰椎橫突之前。(二)腰叢神經的分支在腰大肌的內、外及前側有腰...[繼續閱讀]

頸腰痛介入治療學

五、骶叢神經及其分支

    骶叢較大,由腰骶干及全部骶神經及尾神經前支所構成。由骶叢發出長的坐骨神經和股后側皮神經,以及一些短的神經。坐骨神經是由第4、5腰神經前支和第1、2、3骶神經前支所組成,為混合性神經,在腰椎下部間盤髓核突出癥時,突出的...[繼續閱讀]

頸腰痛介入治療學

六、皮膚的神經節段性分布

    皮節,即由一個脊神經后根及其神經節供應的皮區。由于每一皮節(第2頸節除外)總有相鄰上、下位皮節的神經纖維參加支配,因此至少要有3個后根同時損壞,才有一個皮節區的感覺完全喪失,而單獨損壞一個脊神經后根,只會出現感覺減...[繼續閱讀]

頸腰痛介入治療學

第七節 腰骶部解剖特點與腰痛

    臨床上常見腰背痛患者,其原因很復雜,牽涉面也最廣,固然有些腰背痛系由于腰背部以外其他系統引起,但腰骶部本身引起者仍占絕大多數。從解剖觀點看,腰骶部表現有下列特點。1.腰骶部的位置腰骶部正常位于活動度較大的腰椎與甚...[繼續閱讀]

頸腰痛介入治療學

一、脊柱曲度的形成

    脊柱的曲度從前后看,成一直線,如從側面看,則有4個曲度。是由于發育和生理上的需要而形成,曲度雖大小不同,但重力垂線應通過各段曲度交界處(圖2-15)。圖2-15脊柱曲度在胚胎晚期和新生兒,整個脊柱只有一個向后凸的曲度,當時頭和...[繼續閱讀]

頸腰痛介入治療學

二、維持脊柱正常曲度的因素

    維持正常脊柱曲度的因素甚為復雜,主要為不同軀干肌的作用。軀干肌指所有作用于軀干并與姿勢有關的肌肉,又分為:①脊柱肌,淺縱行肌群主要作用為后伸,較少為側屈;深斜行及橫行肌群主要作用為旋轉,其次為側屈。②脊柱外肌:腹肌...[繼續閱讀]

頸腰痛介入治療學

三、脊柱曲度的生理意義

    脊柱曲度的存在,使脊柱如同一個大的彈簧,增加了脊柱緩沖震蕩的能力,生理曲度還擴大了軀干重心基底的面積,加強直立姿勢的穩定性;腰椎生理曲度前凸,對負重及維持腰部穩定甚為重要。骨盆前傾角對于脊柱曲度的穩定亦甚重要,如...[繼續閱讀]

頸腰痛介入治療學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久久www免费人咸|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