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中心區又稱大腦基底區, 是由基底神經節、內囊及胼胝體以及丘腦和杏仁體組成的解剖學局域。其前部(基底前腦) 位于端腦內側面接近表面處, 其后面位于丘腦與島閾之間, 上側達胼胝體弓背, 側腦室前角水平(尾狀核頭), 下至第...[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大腦中心區又稱大腦基底區, 是由基底神經節、內囊及胼胝體以及丘腦和杏仁體組成的解剖學局域。其前部(基底前腦) 位于端腦內側面接近表面處, 其后面位于丘腦與島閾之間, 上側達胼胝體弓背, 側腦室前角水平(尾狀核頭), 下至第...[繼續閱讀]
(一) 基底神經節病變綜合征基底神經節負責自動執行習得性運動計劃, 在控制姿勢與運動中起重要作用。紋狀體是錐體外系較高級中樞。錐體外系以神經元鏈的形式到達脊髓, 通過這種神經環路調節和控制皮質運動區和運動前區的活...[繼續閱讀]
(一) 大腦中心區病變定位原理大腦中心區病變具有系統選擇、流域(血管) 梗死、不規則局域占位3種形式存在,且與致病原因有直接關系。1. 系統分治, “按圖索驥”: 大腦中心區由3個系統的神經結構組成: 錐體外系的灰質核團、纖維...[繼續閱讀]
大腦邊緣區由邊緣系統(葉) 和旁邊緣系統(葉) 組成。邊緣系統(葉) 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 其功能有賴于額葉皮質(眶額、額葉內側皮質)、顳葉皮質(顳前、顳內)、皮質下結構(隔核、杏仁核) 及其內部纖維聯系。大腦邊緣區分為皮質部...[繼續閱讀]
(一) 記憶及記憶障礙記憶由片刻記憶和程序記憶組成。前者由顳區內側部、杏仁核、海馬區及Papez 回路的其他部分參與, 對保留個人事件或數據庫型的信息是重要的; 后者由前額皮質與基底前腦參與。記憶有3個階段:(1) 獲得階段: 這...[繼續閱讀]
(一) 大腦邊緣區病變定位原理1.大腦邊緣區從地緣上把邊緣葉、旁邊緣葉與基底前腦統為一域, 把記憶、認知、精神與內臟功能集為一體, 使之真正成為一個單獨存在的并列于其他腦區的定位主體。大腦各葉, 僅是一個解剖學單位, 而...[繼續閱讀]
丘腦為一對卵圓形的灰質團塊, 位于兩側大腦半球深部中線兩側, 第三腦室居于其間, 中間塊將左右丘腦核連接。丘腦背側為側腦室下壁, 第三腦室外側壁構成其內側面;丘腦外側緊貼內囊和基底神經核, 上外側借終極、丘腦髓紋與尾狀...[繼續閱讀]
(一) 丘腦病變的臨床表現與解剖學基礎1.覺醒障礙: 突發雙側旁中線的丘腦病變, 例如梗死可導致短暫的從嗜睡到昏迷的醒覺水平下降, 若病變擴展至中腦被蓋,可導致昏迷延長。板內核、網狀核及腹前核在調控正常覺醒中起最大的作...[繼續閱讀]
(一) 丘腦病變定位原理丘腦兼有大腦和腦干“雙重特征”, 但其定位, 既不能像大腦諸葉能準確區劃、各有分工, 又不同于腦干, 各核有準確定位指向。而其特征是邊界模糊, 多為“共同的”, 難以區別, 甚至是環路與網絡性的。1.丘腦...[繼續閱讀]
下丘腦位于間腦的腹側, 構成第三腦室側壁和底部, 由下丘腦溝以下第三腦室周圍灰質構成。第三腦室兩個側壁向前合成終極, 其上為前連合, 其下為視交叉, 向后延伸至乳頭體后緣, 形成下丘腦尾部。乳頭體、灰白結節、漏斗和垂體...[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