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BauumeL.J[30]的報告,乳牙列期完成后牙弓處于穩定狀態,不出現變化。而筆者指導的吉田[10]及杉原[11]多年所做的乳牙列研究,觀察到成長發育期還是有少許的變化。但是,在這些論文發表當時,由于變化太微小,認為是測量誤差。因此...[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根據BauumeL.J[30]的報告,乳牙列期完成后牙弓處于穩定狀態,不出現變化。而筆者指導的吉田[10]及杉原[11]多年所做的乳牙列研究,觀察到成長發育期還是有少許的變化。但是,在這些論文發表當時,由于變化太微小,認為是測量誤差。因此...[繼續閱讀]
第一磨牙3歲左右牙冠形成,在頜骨內繼續發育,6歲左右出齦,其周圍牙槽嵴生長發育顯著,有關其詳細的變化現在還不能非常精確地把握。但是此部位的生長發育在咬合誘導上極其重要,同時對推測第二磨牙萌出前牙槽嵴的生長變化很有...[繼續閱讀]
擁擠是在恒牙列期發生頻率最高的錯畸形,因此,了解擁擠在何時發生、什么部位出現、什么部位發生最多等問題在咬合誘導上極其重要。所以,從乳牙列期開始,經歷混合牙列期,到恒牙列咬合形成過程中,關于擁擠的出現狀況,杉...[繼續閱讀]
牙列的切牙切緣、尖牙牙尖、磨牙牙尖的連線,在乳牙列期也存在,并發生變化,與咬合關系的生長發育相關聯,但是,相關的詳細內容還不清楚。著者指導的學生桐原俊治[29]在其學位論文中做了相關研究。研究所用資料為乳牙列剛剛完...[繼續閱讀]
在進行咬合誘導時,熟知有關正常牙槽嵴生長發育知識非常重要,同樣必須了解乳牙早失部位牙槽嵴的生長發育,但是有關后者的研究還很缺乏。因此,筆者選擇容易發生乳牙早失的部位、上頜乳切牙和乳磨牙以及下頜乳磨牙3個部位,對...[繼續閱讀]
研究牙弓的生長發育時,一般分為寬度和長度分別進行測量。研究有關牙弓寬度時,除第三磨牙外,對全部同頜左右側側方牙群同名牙齒問的距離進行測量,包括恒牙和乳牙。(1)經多年的觀察發現,測量舌側牙頸部最下點間距離最恰當測量...[繼續閱讀]
全面觀察牙弓寬度的生長發育,圖2-8顯示上下頜可有5種類型的變化。包括持續不斷增加的增加型;最初幾乎沒有變化,其后增加的穩定增加型;最初增加,其后穩定的增加穩定型。與此相對,還有幾乎沒有變化的穩定型;持續減小的減小型。...[繼續閱讀]
牙弓長度的測量方法,如圖2-9所示,以上頜為例,乳牙列期為上下頜左右側第二乳磨牙最遠中點間連線,與上下頜各乳切牙唇面的直線距離,即為牙弓長度(圖2-9(A))。乳切牙脫落、恒切牙替換后,如圖2-9(B)所示,須變更為左右側第二乳磨牙最...[繼續閱讀]
牙槽嵴生長發育的相關研究采用從3歲到20歲期間、間隔2個月1次的檢查測量結果,研究前方牙群的上下頜乳中切牙部/中切牙部、乳側切牙部·側切牙部及側方牙群的上下頜乳尖牙部/尖牙部、第一乳磨牙部/第一前磨牙部、第二乳磨牙部...[繼續閱讀]
筆者所研究的腭部的生長發育如圖2-27(A)(B)所示,顯示了腭部寬度和高度的變化。腭部高度如圖2-27(A)所示,通過正中與基準平面成直角相交的線段,與此線段平行,每間隔5mm的直線與腭部和基準平面相交,測量2點間距離,即為腭部高度。腭...[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