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 片 > 記者看寧夏 > 列表
記者看寧夏 共有 379 個詞條內容

“好生態也能當飯吃”——解碼寧夏吳忠市的“綠色發展賬本”

    位于黃河之濱的吳忠市集富饒與荒涼于一體:既擁有寧夏引黃灌區的菁華之地,自古享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美譽;同時被騰格里沙漠和毛烏素沙地夾在中間,大部分土地和人口集中在干旱帶,自然條件惡劣。經歷荒涼,方知綠色可貴。...[繼續閱讀]

記者看寧夏

六盤山下聽雨聲

    山大溝深,植被稀少,十年九旱,固原——六盤山下的這方水土,被謂為“苦瘠甲天下”,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稱其“不適宜人類居住”。然而,正是這片背負著太多歷史標簽和發展欠賬的黃土地上的人們,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的60年里,尤其...[繼續閱讀]

記者看寧夏

沙漠小城弄潮“云端”

    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的中衛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最年輕的地級市。60年前,我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從這里穿越茫茫沙海正式通車,由此創造出的麥草方格治沙模式享譽世界。如今,為沖破資源和環境約束,中衛市搶抓信息技術變...[繼續閱讀]

記者看寧夏

揭開神秘,叫響神奇——寧夏“精雕細琢”全域旅游資源

    “一年四季沙彌漫,騎著駱駝去上班”,這是外界一度對寧夏乃至西北的誤傳。30多年來,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交通條件的改善,寧夏逐步破除旅游業起步晚、底子薄的短板,將獨特的自然生態、人文歷史資源雕琢成極具區域特質的旅...[繼續閱讀]

記者看寧夏

寧夏六十年巨變展現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優勢

    44歲的北村村民王彥虎正忙著建新房,兩個兒子在離家不遠的鄉鎮中學上初中。面對曾經難住一代代寧夏農民的兩件大事——建住房、供娃上學,王彥虎覺得壓力不大,靠著50余畝水澆地和閑時打工,家里每年能有10萬元左右的收入?!版?..[繼續閱讀]

記者看寧夏

寧夏“五寶”之變

    在寧夏,紅、黃、藍、白、黑5種顏色被用來指代5種極具地方特色的產品,分別為枸杞、甘草、賀蘭石、二毛皮和太西煤,并稱寧夏“五寶”。近年來,由于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等原因,寧夏“五寶”發生了內涵性變化。過去,“五寶”...[繼續閱讀]

記者看寧夏

“拇指作家”馬慧娟:讓黃土地長出文化“莊稼”

    最近幾天,公眾號“馬慧娟的農閑筆記”停止了更新,留言欄里不少讀者催稿。馬慧娟回復說:“忙完手頭重要的工作就更新”。這個普通農家婦女有啥重要工作?上北京參加全國兩會!1980年出生的全國人大代表馬慧娟,是寧夏吳忠市紅寺...[繼續閱讀]

記者看寧夏

超越血緣的母愛

    清晨6點半,劉淑琴起床。打掃房間, 做好早飯, 叫醒女兒, 送去上課……一整天她都在忙碌中度過。她的生活,因這些孩子而變得不同。我有12個孩子!“來,媽媽教你系扣子???把這個對上,好,這個手抓著扣子,穿過這個眼?!眲⑹缜僖呀?..[繼續閱讀]

記者看寧夏

寧夏60周年大慶:幸福的花兒唱起來

    [節目導視]昔日尋水而來,逐夢奮進(同期:當初這里的情況其實也不太好,用咱們老百姓的一句話說就是“風吹沙子跑,天上無飛鳥”,就這樣一種狀況);如今家門口工作,憧憬未來(同期:有了穩定的工作收入,干活心情特別好。)敬請關注本...[繼續閱讀]

記者看寧夏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久久www免费人咸|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