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重修的針灸銅人是在其建國初期,由南宋政府繳獲的天圣銅人,由于該銅像已有缺壞,故重新鳩工修復。負責這次修復的工匠是著名的尼泊爾國雕塑家阿尼哥?!对贰?“阿尼哥,尼波羅(按即今之尼泊爾)國人也。其國人稱之曰八魯...[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元代重修的針灸銅人是在其建國初期,由南宋政府繳獲的天圣銅人,由于該銅像已有缺壞,故重新鳩工修復。負責這次修復的工匠是著名的尼泊爾國雕塑家阿尼哥?!对贰?“阿尼哥,尼波羅(按即今之尼泊爾)國人也。其國人稱之曰八魯...[繼續閱讀]
明代政府所鑄制的針灸銅人,據現存的歷史文獻記載可考的共有二次,即正統銅人及嘉靖銅人,這里先研究一下前者。明代第一次鑄制的針灸銅人是在明英宗正統八年(1443年),距天圣銅人時期已有四百余年。這時不僅所保留下來的天圣石...[繼續閱讀]
明代政府第二次鑄制的針灸銅人是在明世宗嘉靖間(1522—1566年),關于這個銅人的歷史資料可見于《太醫院志》:“東藥王殿之銅人鑄于明嘉靖間,惟其質(制)略小,余與本院署中者同?!?注163)對于嘉靖銅人僅可得知惟一特點就是“其質...[繼續閱讀]
我國在元代以后在國內各地始陸續仿制有若干小型針灸銅人。其中有為民間醫生所制,有為地方官府所制,有關這方面的史料極少,只有一些間接零星的記載,即下面所介紹者。1、元、明間銅人此銅人不知何人所制,國內文獻也未見記載...[繼續閱讀]
清朝時期清太醫院曾于1745年(乾隆十年)左右鑄制了一批數量較多的針灸銅人,這就是乾隆銅人。關于乾隆銅人的文獻記載,在《清史稿》及其他文獻中還沒有見到。但在近人丁濟民氏《銅人始末》的一篇文章中卻有較詳細的記載。丁氏...[繼續閱讀]
除了上面所記清太醫院制的小型銅人外,另外還有一種偽托清太醫院于雍正時期鑄制的更小型針灸銅人。這種銅人身長僅25.5厘米,重1070克。附有底坐,外面裹以黃綾制之書函。書函上記有修制此銅人的“札文”及年月等,惟細考其文字...[繼續閱讀]
有關錫制“銅人”之最早史料現已不詳,僅知此“銅人”之發現乃解放后河北省沈筱齋老中醫將其所藏之“銅人”捐獻國家者。據云:此“銅人”亦系該醫師早年輾轉求購之舊物。惟既無文字年代可考,故已無法溯源。(注176)。1959年此...[繼續閱讀]
在民間鑄造的針灸銅人方面,還有不少是出現于明、清以后的較大藥肆中所制。其目的如前所述,具有招攬顧客及指導患者外治療法等用途。因此這類銅人在鑄造方面也多經慎審周詳之設計,并延請著名醫家與工匠等點穴雕制而成。在...[繼續閱讀]
藥鋪所制銅人除上述樂家藥鋪所制一類外,北京同濟堂藥鋪也制有一種針灸銅人??急本┩瑵盟庝佅祫h臣氏于民國初期開設者。劉氏本人兼通醫學。故這一銅人的始鑄年代估計約在清末或民初。1956年該堂將此銅人贈送中醫研究院...[繼續閱讀]
1.木制白色“銅人”曾陳列于北京西單南大街與西長安街拐角處一家西藥店之玻璃櫥窗內,著者于1941-1945年曾親眼得見?!般~人”全高約50-60厘米左右,木質制成。外涂白漆,穴點則以圖釘嵌入,其外則記有穴名并繪以十四經線。惟此“銅...[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