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階段經歷了130多年,大約從1795年到1932年。早在1795年,德國的Bozzini利用燭光,通過一根細鐵管,看到了直腸內腔,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開端,此鐵管為最原始的內鏡;1826年法國Segales制成了膀胱鏡與食管鏡;1868年德國Kussmaul在觀看藝員吞劍術...[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這一階段經歷了130多年,大約從1795年到1932年。早在1795年,德國的Bozzini利用燭光,通過一根細鐵管,看到了直腸內腔,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開端,此鐵管為最原始的內鏡;1826年法國Segales制成了膀胱鏡與食管鏡;1868年德國Kussmaul在觀看藝員吞劍術...[繼續閱讀]
半可屈式內鏡隨著光導纖維的問世而出現,其歷史大約從1932年到1958年。其最大特點是遠端可以屈曲,可在體腔內做一定范圍的彎曲,使檢查者能比較清晰而全面地觀察體腔內的各種病變。1932年,Schindler與工程師Wolf合作制成半可屈式胃鏡...[繼續閱讀]
20世紀50年代,光導纖維技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內鏡的發展。1957年,美國Hirschowitz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臺纖維胃鏡,使醫用內鏡進入了一個新時代。1959年美國ACMI公司開始生產和供應纖維胃鏡產品;日本Machida公司在1963年開始生產纖維胃鏡;...[繼續閱讀]
電子內鏡的開發應用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其特點為它既非通過棱鏡亦非通過光導纖維傳導圖像,而是通過安裝在內鏡頂端被稱為“微型攝像機”的CCD(chargecou-pleddevice)將光能轉變為電能,再經視頻處理器處理后把電子信號轉變成電視顯...[繼續閱讀]
光線在均勻的介質中以直線傳播,傳播速度因介質的不同而異。當光線從一種介質傳導到另一種介質時,在界面上可出現反射和折射現象。如果光線不折射到第二介質中,而是完全反射回原介質,則稱此現象為全反射。纖維內鏡就是利用...[繼續閱讀]
該型內鏡的鏡頭有一個很小的光敏感集成電路塊即CCD,相當于一個電子攝像機的真空攝像管,它代替了光導纖維內鏡的導像束。以其作為微型電視攝像機,把探查到的圖像以電子信號的方式,通過內鏡傳至視頻信息處理機,把電子信號轉變...[繼續閱讀]
操作部是操作胃鏡的主要部位,有活檢鉗通道口、吸引閥按鈕、送水送氣閥按鈕、上下左右彎角旋鈕及相應的彎角固定旋鈕(又叫鎖鈕)等結構。有的胃鏡操作部還裝有活檢鉗抬舉器;纖維胃鏡還裝有目鏡、調焦裝置、相機裝置等。操作...[繼續閱讀]
鏡身又稱插入管或軟管部,近端為操作部,遠端為彎曲部,內部為導光束、導像束、送水送氣管道、活檢/吸引管道及彎角牽引鋼絲等;外包不銹鋼帶軟管或蛇骨管及金屬網管;再以聚乙烯或聚氨酯塑料管包覆。表面光滑,并標有指示刻度。...[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