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BA和谷氨酸為兩種主要的氨基酸神經遞質,前者系抑制性氨基酸,后者為興奮性氨基酸。過去曾簡單地認為大腦不過是處于這兩種神經遞質平衡之中。而生物原胺和肽類神經遞質也不過是一般地介入這一平衡的調節。近年神經科學研...[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GABA和谷氨酸為兩種主要的氨基酸神經遞質,前者系抑制性氨基酸,后者為興奮性氨基酸。過去曾簡單地認為大腦不過是處于這兩種神經遞質平衡之中。而生物原胺和肽類神經遞質也不過是一般地介入這一平衡的調節。近年神經科學研...[繼續閱讀]
人腦中可能有多達300種的肽類神經遞質。肽類是含有3~100個氨基酸殘基的多肽。通過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肽形成于神經元細胞體,其釋放和作用中止機制與以上神經遞質相同。1.內源性阿片肽 內源性阿片肽作用于三種主要受體...[繼續閱讀]
1.核苷酸類(nucleotides) 在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四種核苷酸中,嘌呤腺苷和它的高能磷?;虯TP具有神經遞質作用。嘌呤受體存在于腦部,P1受體與腺苷有高度親和力,P2受體與ATP有高度親和力。P1受體的兩種亞型為腺苷A1和A2受體,二者系...[繼續閱讀]
(一)行為主義的界定華生(JohnBroadusWatson,1878~1958)把有機體應付環境的一切活動稱之為行為,行為的基本成分是反應。反應分為:①習得的反應,包括我們的一切復雜習慣和我們的一切條件反射。②非習得的反應,指我們在條件反射和習慣...[繼續閱讀]
(一)行為的分類斯金納(BurrhusF.Skinner,1904~1990)認為,行為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應答性行為,或應答性學習。這就是經典行為主義和條件反射中由刺激引起的反應行為?!皯稹笔怯梢环N確定的刺激所激發的行為。它可以是無條件反射,也...[繼續閱讀]
班杜拉(AlbertBandura,1925~ )是社會學習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班杜拉認為,兒童是通過觀察學習而習得新行為。觀察學習不同于模仿。因為模仿只是學習者對榜樣行為的簡單復制,而觀察學習則是通過觀察從他人的行為及其結果中獲取...[繼續閱讀]
依戀是親子之間形成的一種親密的、持久的情感關系。依戀一旦形成,嬰兒會以一系列相互關聯的行為系統保持與依戀對象之間的聯系。依戀關系通過依戀行為得以體現和維持。通俗地講,依戀關系表示“對誰依戀”,而依戀行為表現...[繼續閱讀]
根據安恩沃斯(MaryAinsworth)(1913-1999)的“陌生情境實驗”研究結果,兒童的依戀分為A、B、C三型:1.A型 焦慮-回避型依戀。這類兒童在陌生情境中,母親是否在場對他們的探究行為沒有影響。母親離開時,兒童不表現出明顯的分離焦慮;母親...[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