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醫學知識 > 肝癌門靜脈癌栓 > 列表
肝癌門靜脈癌栓 共有 81 個詞條內容

5.2 體征

    癌栓形成提示肝癌由中期向晚期發展,臨床體征逐漸明顯,主要表現為上腹部腫塊、肝腫大、脾腫大、黃疸、腹水及下肢水腫等。若合并肝硬化,??梢姷礁斡不母鞣N體征,如肝掌、蜘蛛痣及腹壁靜脈曲張等。5.2.1上腹部腫塊癌栓形成...[繼續閱讀]

肝癌門靜脈癌栓

5.3 并發癥

    5.3.1癌結節破裂出血合并癌栓的肝癌大多為巨塊型。肝癌可因腫瘤進展、壞死軟化而自行破裂,也可因外力、腹內壓增高(如劇烈咳嗽,用力排便等)或在體檢后發生破裂。當肝癌破裂后,病人有劇烈腹痛、腹脹、出冷汗,嚴重者可發生休克...[繼續閱讀]

肝癌門靜脈癌栓

參考文獻

    [1]LiJL,WenJH,XiaoYY,etal.Adjuvantintraportalvenouschemotherapyforpatientswithhepatocellularcarcinomaandportalveintumorthrombifollowinghepatectomyplusportalthrombectomy[J].WorldJSurgery,2008,32:627-632.[2]黃金昶,李巖,胡鵬,等.中藥治療原發性肝癌門靜脈癌栓40例臨床觀察[J].癌癥進...[繼續閱讀]

肝癌門靜脈癌栓

6.1 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AFP)由Bergstrand和Czar于1956年在人胎兒血清中首次發現,為一種胚胎專一性甲種球蛋白,由胎肝實質細胞和卵黃囊細胞合成。胎兒從6周開始血中出現AFP,至12周時達高峰,出生后即迅速消失。1964年,Tatarinov發現肝細胞癌病人血清中可...[繼續閱讀]

肝癌門靜脈癌栓

6.2 甲胎蛋白異質體

    這些分子結構大體相同,存在不同糖鏈或蛋白質等電點的AFP,稱之為AFP異質體。不同組織來源的AFP糖分及糖鏈結構存在差異,應用凝集素可資區別。原發性肝癌和一些良性疾病均可能檢測出AFP,慢性活動性肝病中血清中的AFP含量很低,一般...[繼續閱讀]

肝癌門靜脈癌栓

6.3 γ-谷氨酰轉移酶

    γ-谷氨酰轉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γ-GT)活性隨肝癌的生長和發展而逐漸增高,尤其是門靜脈內形成癌栓后,門靜脈壓力增高,肝功能受損明顯,γ-GT升高更明顯。但繼發性肝癌、良性疾病、梗阻性黃疸、急性胰腺炎、心肌梗死等,其γ-GT活...[繼續閱讀]

肝癌門靜脈癌栓

6.4 基質金屬蛋白酶9

    肝癌細胞在侵襲和轉移過程中通過基質金屬蛋白酶(MMP)降解細胞外基質和基底膜成分。在基質蛋白酶中基質金屬蛋白酶最為有效,發現在有轉移的肝癌組織中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活性程度最高。有報道肝癌病人中有門靜脈侵襲的MM...[繼續閱讀]

肝癌門靜脈癌栓

6.5 甲胎蛋白信使核糖核酸

    甲胎蛋白信使核糖核酸(AFPmRNA)在肝癌細胞中表達強烈,因此若外周血中測得AFPmRNA則提示門靜脈癌栓形成及轉移的可能。采用Nested-RT-PCR方法可在1×105~1×106個有核細胞中檢出一個腫瘤細胞,有助于術中、術后肝癌微量細胞轉移播散的檢...[繼續閱讀]

肝癌門靜脈癌栓

6.6 清蛋白信使核糖核酸

    張捷等研究以清蛋白(Alb)mRNA作為肝細胞在外周血中的標志物,以早期檢測血中的微量肝癌細胞。方法是用RT-PCR方法檢測20例正常人,10例急、慢性肝炎,10例肝硬化病人及39例原發性肝癌(HCC)病人外周血中的AlbmRNA。結果發現:39例肝癌病人中...[繼續閱讀]

肝癌門靜脈癌栓

6.7 端粒酶活性

    端粒的縮短及端粒酶的活化在肝癌發生與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醫科院協和醫院采用半定量檢測方法則發現肝癌組織中普遍存在端粒酶活性表達,且極少為弱活性,多結節和伴有門靜脈癌栓的肝癌組織中端粒酶活性強度高...[繼續閱讀]

肝癌門靜脈癌栓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久久www免费人咸|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