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及其Ⅱ型受體(TGF-βRⅡ)在肝細胞癌中的基因表達情況,發現TGF-β1蛋白水平在肝癌組織陽性表達低于癌旁肝組織,肝癌組織中TGF-βRⅡmRNA表達越低,肝癌細胞分化程度越差,出現門靜脈轉移和癌栓可能性越大。血...[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研究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及其Ⅱ型受體(TGF-βRⅡ)在肝細胞癌中的基因表達情況,發現TGF-β1蛋白水平在肝癌組織陽性表達低于癌旁肝組織,肝癌組織中TGF-βRⅡmRNA表達越低,肝癌細胞分化程度越差,出現門靜脈轉移和癌栓可能性越大。血...[繼續閱讀]
[1]周儉,湯釗猷,樊嘉,等.血小板衍化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在肝細胞癌和門靜脈癌栓中的表達[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00,1:36-37.[2]王魯,湯釗猷,孫惠川,等.肝細胞癌中NOS和VEGF的表達及其與腫瘤血管形成的關系[J].中華腫瘤...[繼續閱讀]
超聲顯像是目前肝癌門靜脈癌栓診斷首選的也是最常用的檢測工具,它的優點是無創、直觀、無放射性損害、簡便可反復使用,收費低廉。對門靜脈癌栓的超聲顯像價值有:①確定門靜脈內有無占位性病變,目前小于1cm的癌栓已不難查出...[繼續閱讀]
CT是目前診斷肝臟疾病重要、常用的檢查方法,與超聲一樣,對肝癌和癌栓的診斷多具優勢,相輔相成。CT在門靜脈癌栓診斷中的價值有:①提供較全面的信息,可以了解癌栓大小、部位及相鄰或周邊腫瘤的表現;②明確門靜脈內占位的性質...[繼續閱讀]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門靜脈癌栓良好的檢測診斷工具,它具有無電離輻射、無須使用含碘造影劑及具有多角度多序列成像的優點,對血管內病變的檢測不亞于CT,甚至有時比CT更直觀和客觀。MRI對癌栓診斷的價值有:①能獲得門靜脈橫斷面...[繼續閱讀]
選擇性肝血管造影(selectivehepaticarteriography)最早由Seldinger于1953年首創,在當時對肝癌的定位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是侵入性檢查技術,又由于后來出現了更實用的先進的超聲顯像與CT等,曾一度僅作為肝癌介入治療的一種技術方法而應用...[繼續閱讀]
PET是核醫學發展的新的里程碑,它是一種無創傷探測生命元素的生理、生化代謝的顯像方法。PET使用的放射性核素有11C、15C、13N、18F,都是組成人體的基本元素。在疾病發生的早期,組織有代謝方面的變化,進而再逐漸發展到病理解剖的...[繼續閱讀]
門靜脈穿刺活檢是鑒別門靜脈內占位良、惡性最終也是最準確的診斷方法,但肝穿刺屬侵入性檢查方法,有致出血、癌細胞在針道種植的潛在危險,因此在B超、CT或其他影像學不能確定性質的前提下才考慮使用。Dusenbery等報道46例門靜脈...[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