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醫學知識 > 胃腸道CT診斷學 > 列表
胃腸道CT診斷學 共有 106 個詞條內容

3.7 食管裂孔疝

    腹內臟器通過橫隔食管裂孔進入胸腔即稱食管裂孔疝。通常分為可回復性(滑動性)食管裂孔疝和不可回復性食管裂孔疝兩種,后者又分為短食管型、食管旁型和混合型。食管裂孔疝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胸骨后上腹部不同程度的不適感、...[繼續閱讀]

胃腸道CT診斷學

4.1 檢查法

    檢查前8小時禁食、水。如無禁忌癥,掃描前5~10分鐘常規給予低張藥物,以抑制腸蠕動和降低腸壁張力。腸腔內造影劑可采用2%~4%泛影葡胺、氣體或水。在一般常規平掃時可采用陽性造影劑。需增強檢查的病例可采用水作為對比劑。...[繼續閱讀]

胃腸道CT診斷學

4.2 CT解剖

    十二指腸長約20~25cm。其上端始于幽門,下端至十二指腸空腸曲接續空腸。整體呈“C”形彎曲,包繞胰頭。除始、末兩端外,均在腹膜后方(腹膜外位),緊貼腹膜后壁第1~3腰椎的右前方。十二指腸按走向分為球部、降部、水平部與升部...[繼續閱讀]

胃腸道CT診斷學

4.3 十二指腸潰瘍

    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生率遠高于胃潰瘍。約95%的十二指腸潰瘍發生在球部,球部潰瘍多位于前后壁。十二指腸潰瘍偶爾出現在球后部,稱為球后潰瘍,多在十二指腸乳頭以上至球部頂端一段。十二指腸潰瘍一般較胃潰瘍小。潰瘍周圍有炎...[繼續閱讀]

胃腸道CT診斷學

4.4 十二指腸憩室

    十二指腸憩室在我國占消化道憩室的首位。發病率報告不一,在鋇餐檢查中有2%~22%的病人發現憩室。病因不清,可能與先天性腸壁發育薄弱,生后十二指腸蠕動壓力增高有關。病理上為多層或單層腸壁向腔外呈袋狀突出。多為單發,約...[繼續閱讀]

胃腸道CT診斷學

4.5.1 十二指腸癌

    小腸癌的1/3~1/2發生在十二指腸。按病理大體分型,可分為潰瘍型、息肉型、環狀狹窄型和彌漫浸潤型。以潰瘍型和息肉型比較多見。當病變發展到進展期,多有彌漫浸潤和管腔狹窄。病變早期可無明顯癥狀或僅表現為腹痛、上腹不適...[繼續閱讀]

胃腸道CT診斷學

4.5.2 惡性淋巴瘤

    十二指腸淋巴瘤較少見??煞譃樵l性和繼發性兩大類,病理學上多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常見癥狀為厭食、體重減輕、腹部包塊、消化道梗阻及出血等。Alec等報道兩例十二指腸淋巴瘤,均為組織細胞型的NHL。認為CT對鑒別十二指...[繼續閱讀]

胃腸道CT診斷學

4.5.3 平滑肌源性腫瘤

    十二指腸平滑肌瘤起源于十二指腸的平滑肌組織。一般呈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邊界清晰、基底較寬的山田Ⅰ、Ⅱ型隆起。有時表面可見小的潰瘍。平滑肌瘤在CT圖像中表現為起源于腸壁向腔內、腔外或壁間生長的軟組織密度腫塊...[繼續閱讀]

胃腸道CT診斷學

4.5.4 脂肪瘤

    脂肪瘤多起源于腸壁粘膜下層脂肪組織。腫瘤較小時可無臨床癥狀,但體積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可以出現腹痛、惡心、嘔吐,亦可出現高位梗阻表現或引起腸套疊。由于脂肪密度在CT圖像中比較特異,易于識別。因此,CT對于脂肪瘤具有較...[繼續閱讀]

胃腸道CT診斷學

4.5.5 布氏腺瘤

    也稱布氏腺增生,并非真性腫瘤。常常發生在十二指腸球部,也可累及降部。常常多發,亦可單發。多發表現為廣泛的鵝卵石樣圓隆的結節,大小僅為數毫米,邊界清晰。在CT圖像中表現為粘膜面多發或單發的小隆起改變,在氣體窗觀察更為...[繼續閱讀]

胃腸道CT診斷學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久久www免费人咸|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