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之上、以農業發展為特征的人類社會進步形態。各個地區進入這種文明時期的起始點各不相同。這種社會歷史形態大約于公元前8000年左右在亞洲西部開始出現;公元前3000年左右,歐洲開始進入這種文明時期。農業...[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之上、以農業發展為特征的人類社會進步形態。各個地區進入這種文明時期的起始點各不相同。這種社會歷史形態大約于公元前8000年左右在亞洲西部開始出現;公元前3000年左右,歐洲開始進入這種文明時期。農業...[繼續閱讀]
建立在工業經濟基礎之上,以工業發展為特征的人類社會進步形態。人類大約于1760年,即產業革命出現之時開始進入這種社會文明時期,一直至今。在這個歷史發展階段中,社會生產建立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之上,產業結構由過去以農業為...[繼續閱讀]
由西方學者提出來的概念,指信息在社會發展中已經占據主導地位,以信息化為特征的人類社會進步形態。一般把1957年,即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看作是信息文明時期的開端。信息文明是由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和普及、現代通信技...[繼續閱讀]
廣義的“技術革命”指的是在技術發展過程中影響全局的,飛躍性的進步。這一概念有兩種含義:其一,就技術自身的發展來說,它意味著是技術體系、技術結構的根本變革。即決定某一時期技術體系性質的主導技術和主導技術群的變革...[繼續閱讀]
特指從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的資本主義工廠制度的過程。17世紀到18世紀之間,英、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獲得勝利,為生產力的發展掃清了道路;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向機器大工...[繼續閱讀]
特指16世紀起歐洲商業的迅速發展和世界市場的興起。新航路發現之后,歐洲商人的貿易范圍空前擴大,歐洲商業貿易中心從地中海一帶擴展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城市的商業地位逐漸被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維利亞、尼德蘭的...[繼續閱讀]
碾磨加工糧食、油料的作坊。歷史上各國均有這類作坊,時至今日在世界的某些地區仍然能夠看到這類作坊。磨坊中主要以磨為加工設備。使用的動力按歷史順序有人力、畜力、水力、風力、蒸汽動力和電動力等。水輪磨由小亞細亞...[繼續閱讀]
資本主義早期發展的一種形態,以手工技術和雇傭工人的分工和協作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的簡單協作,把手工業者聯合在一個工場中,使他們“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或者說同一勞動場所),為了生產同種商品,在同一資...[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