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味菊在中西醫匯通過程中,最能突出他個性的,莫過于他關于中醫“治人”與西醫“治病”之學說。他將中醫的“治人”理念,具體為通過匡扶人體正氣(自然療能),扶助人體自身抗邪功能來達到愈病之目的,他認為中醫的目的在于促進...[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祝味菊在中西醫匯通過程中,最能突出他個性的,莫過于他關于中醫“治人”與西醫“治病”之學說。他將中醫的“治人”理念,具體為通過匡扶人體正氣(自然療能),扶助人體自身抗邪功能來達到愈病之目的,他認為中醫的目的在于促進...[繼續閱讀]
祝味菊認為陰陽是中醫學核心思想,中醫陰陽學說是構建中醫藥學理論的基礎,只有“明于陰陽,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靈樞·病傳》)。因此,在他所有的學說中,都是在用陰陽理論來闡釋、說明。他在論述人體生理與病理變化之時說道...[繼續閱讀]
據調查收集,祝味菊的著述與所發表的文章主要有:祝味菊在1931年與弟子羅濟安編寫了《祝氏醫學叢書》,其中刊行的有《傷寒新義》《傷寒方解》《病理發揮》《診斷綱要》。祝味菊在1944年起與弟子陳蘇生質疑問難,編成《傷寒質難...[繼續閱讀]
陳蘇生(1909~1999),江蘇武進人。從小父母早亡,孤苦零丁隨其姨媽生活,不僅生活艱辛,而且體弱多病。16歲拜師于上海名幼科沈仲芳門下,跟師3年,學習中醫基本功。后又投師于晚清名醫鐘符卿門下,繼續深造,并積極學習現代醫學基本知...[繼續閱讀]
在1941年到1942年的兩年間,陳蘇生的姨父、大表兄、二表兄相繼患傷寒病,雖遍請當時中西醫名家,最終還是不效而死亡。陳蘇生傷心至極,也深感負疚。他在《傷寒質難》中記述:“短短的一個時期中,我親歷了三次教訓,眼看那責大任重...[繼續閱讀]
陳蘇生拜祝味菊為師之時,祝味菊已經從事中醫臨床40年,其學術思想已日臻成熟。陳蘇生堅持每晚抽出一定時間到老師家中,向老師質疑問難,探求醫學之真諦,經常暢談到深更半夜,并每天記好筆記,名之為“師門問答錄”。前后3年,將所...[繼續閱讀]
陳蘇生在臨床實踐中,繼承了祝味菊的扶陽學術思想,對于附子的臨床應用也多有心得,曾撰文有專門探討附子的功能主治及其用量用法等。同時,他還發揮了其師溫陽學術思想,善用溫陽四法:(1)溫潛法:是指溫陽藥與潛鎮藥同用。本法溫...[繼續閱讀]
徐仲才(1911~1991),教授、主任醫師,上海人。出身于中醫世家,1929~1931年肄業于上海南洋醫科大學預科二年級,于1935年在滬自設診所開業行醫,同時積極參加中醫學術團體活動,1946后被選任上海神州醫學會常務理事。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