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約已有300多萬年的歷史。遠古時期,原始先民茹毛飲血,手持簡陋的工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過著原始群居的生活。那時,自然界中常有火,但那是由于電閃雷擊、火山爆發等原因燃燒起來的野火。當烈火熊熊、煙霧彌漫的時...[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人類大約已有300多萬年的歷史。遠古時期,原始先民茹毛飲血,手持簡陋的工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過著原始群居的生活。那時,自然界中常有火,但那是由于電閃雷擊、火山爆發等原因燃燒起來的野火。當烈火熊熊、煙霧彌漫的時...[繼續閱讀]
人類發明人工取火以后,在很長的時間里都是靠火堆的燃燒來照明,直到新石器時代有了房屋建筑后仍是如此。在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房屋內部地面上就有弧形淺坑——火塘;在火塘里生火,可以燒煮食物、照明和取暖。那么,我國到什么...[繼續閱讀]
商周時期的文獻中并沒有“燈”字,戰國時期才開始用“鐙”這個名稱?!冻o·招魂》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蹦敲?最早的燈名稱應是“鐙”,而它又是從豆名“鐙”假借而來的。到了漢代,不少銅燈自銘為“鐙”或“錠”?!扮?..[繼續閱讀]
我國古代燈具所采用的燃料,有兩大類:一類是燃油,一類是燃蠟,它們都以物質燃燒來產生光亮。最早的燈具是燃油的,蠟燭出現較晚,統稱為火焰光源。古代的燈油主要是動物油脂和植物油。戰國、秦、漢時期的燈具多燃動物油脂。河...[繼續閱讀]
戰國、秦、漢(公元前475~公元220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隨著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力迅速提高。由于鐵工具的廣泛應用,促進了農業與手工業生產的極大發展,封建經濟進一步鞏固和繁榮。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達到了...[繼續閱讀]
豆形燈,是由于與陶器和青銅器中的“豆”造型基本相似而命名。這種燈可能就是由豆直接演變過來的。戰國豆形燈的造型由燈盤、燈柄、燈座三部分構成。燈盤呈淺盤形,盤中立有尖乳狀支釘,盤壁或逐漸緩收成底,或垂直使腹壁和底...[繼續閱讀]
簋是青銅器中的一種盛食器皿,造型多圓腹、侈口、圈足,春秋戰國的簋常有蓋。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一件簋形燈(圖4),造型如帶蓋簋,蓋實為燈盤。高15.2厘米,直徑20.6厘米。蓋一邊以鉸鏈與器口相連,頂上有可折動的短柱,柱端...[繼續閱讀]
連枝燈的造型猶如在樹桿上有規律的分層對生而伸出的枝條,枝頭托燈盞;樹桿(燈柱)頂端亦置燈盞,下有燈座。1977年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十五連枝樹形銅燈,是戰國連枝燈的杰作(彩圖1)。燈柱似茂盛的大樹,向四面分出枝叉,枝...[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