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地震勘探中,VSP采集模式為在海面激發井中觀測模式,這與陸地上的VSP技術在原理上是相同的。所記錄到的地震波各個頻率的能量只經過覆蓋層一次,得到的地震資料較海面雙程地震記錄具有更高的品質和穩定的高頻成分,因此可...[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在海洋地震勘探中,VSP采集模式為在海面激發井中觀測模式,這與陸地上的VSP技術在原理上是相同的。所記錄到的地震波各個頻率的能量只經過覆蓋層一次,得到的地震資料較海面雙程地震記錄具有更高的品質和穩定的高頻成分,因此可...[繼續閱讀]
稀疏脈沖反演是基于稀疏脈沖反褶積的遞推反演方法,其基本假設是地層的強反射是稀疏的,即地層反射系數由一系列疊加于高斯背景上的強能量同相軸組成。稀疏反演的原理是從地震道中抽取反射系數,將其與子波褶積后生成合成地...[繼續閱讀]
在常規的雙曲時距曲線動校正處理中,當橫向距離與縱向深度比達到一定閾值時就會產生拉伸現象。此外,即便是在可允許的拉伸范圍內,由于道集內近道與遠道之間的信號頻率會發生變化,疊加后也會降低信號的分辨率。針對長偏移距...[繼續閱讀]
圖4-1-1 工區目標層位三維立體圖(m)根據工區原始數據,設計三維地震地質模型如圖4-1-1所示,從上至下各層位依次為海底T20,T27,T28,T29,T30,T40,T50,各層位的深度構造圖如圖4-1-2所示[注:本節圖件中的坐標位置是以圖件左下角為(0,0)的相對坐...[繼續閱讀]
三維波動方程照明分析所采用的觀測系統和采集參數如表4-1-7所示,偏移距為150m,第1炮的位置為:x=153000m,y=163000m。圖4-1-12~圖4-1-18分別顯示出沿層照明能量分布圖,為了便于對比,在各層照明圖右側顯示了對應層的構造圖。比較這些圖可...[繼續閱讀]
(一)三維數值正演模擬波場特征分析表4-1-8列出了數值模擬采用的觀測系統及采集參數,偏移距為150m,航線間隔為200m,共56條航線,每條航線126炮,總炮數7056炮,每炮排列長度為6125m,記錄長度為4s,采樣間隔為1ms,第1炮的位置為:x=153000m,y=1630...[繼續閱讀]
本節利用鶯瓊盆地DF1-1三維區塊進行平面波偏移成像測試。測試成像區域Inline方向380條線,線距25m,Xline方向有2472個CDP點,點距12.5m,有效成像面積為293km2。Inline方向和Xline方向共計有330個射線參數的平面波進行成像。圖4-1-30為1000m成像深...[繼續閱讀]
(一)基于Gabor變換的反Q濾波技術應用實例數據為DF1-1構造主體三維區塊,Inline3231測線為疊后的純波成果數據,由于地震記錄為高分辨率采集,因此取參數GainDB為35,圖4-1-38顯示出該測線進行反Q濾波前后地震剖面對比以及時頻譜顯示,并對反...[繼續閱讀]
(一)地震波射線路徑及反射點分布特征分析圖4-2-1、圖4-2-2所示為目的層頂界面上一系列共炮點道集射線路徑圖、記錄圖。圖4-2-3所示為目的層上方所有界面上反射的共炮點道集射線路徑圖,排列長度為6200m。從各圖中可以看出目的層反...[繼續閱讀]
(一)陡傾斷裂帶波動方程二維照明分析如圖4-2-13所示為陡傾斷裂構造帶,綜合應用常規采集參數論證方法和照明分析方法,對觀測系統進行優化。根據以往資料處理和解釋經驗,對陡傾構造如斷層面(圖中紅色線圈范圍)、斷盤深部地層...[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