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圖集》編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圖集.北京:氣象出版社,20022.韓湘玲.農業氣候學.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3.盛承禹等.中國氣候總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4.張家誠,林之光.中國氣候.上海:上??茖W技術出...[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圖集》編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圖集.北京:氣象出版社,20022.韓湘玲.農業氣候學.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3.盛承禹等.中國氣候總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4.張家誠,林之光.中國氣候.上海:上??茖W技術出...[繼續閱讀]
內蒙古地區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干旱少雨,除大興安嶺北端和東南部分地方屬于半濕潤氣候外,其余地區均為干旱半干旱氣候。受大陸低壓和太平洋高壓強弱、進退和持續時間的共同影響,內蒙古干旱半干旱地區不僅降水量少,而且年內分...[繼續閱讀]
黃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區包括山西、陜西北部、寧夏和甘肅大部。東南季風攜帶著充沛的水汽,翻山越嶺,到達黃土高原已成強弩之末,導致該地區降水量少,加上千溝萬壑的黃土地貌,大大降低了本就有限的降水的利用率(不到30%),因此...[繼續閱讀]
新疆是全國降水量最少的地區。按全疆面積平均,年平均降水量約150mm,是華北地區的1/4,長江流域的1/7。新疆地形多種多樣,海拔高度差異懸殊,降水的空間分布很不均勻。南疆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mm,其中塔里木盆地由于四周...[繼續閱讀]
青藏高原的水汽主要來自印度洋孟加拉灣,由于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脈的阻擋,水汽只能沿著雅魯藏布江和三江河谷深入,在山的迎風坡形成大雨區,而在背風面成為“雨影區”,到西北的羌塘高原和柴達木盆地,水汽難以到達,到處是荒漠...[繼續閱讀]
受東南季風強弱進退的影響,東北地區雖然降水資源比較豐富,但地區分布及季節分配差異很大。年平均降水量為400~900mm,年降水蒸散差為—700~0mm。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降水蒸散差的變化與此相反。夏半年4~9月是東北地區...[繼續閱讀]
華北地區是典型的東南季風氣候區,降水量的地理分布差異懸殊,季節分布不均,年際變率大,降水集中在夏季,而春季旱情嚴重,大多數地區的夏收作物嚴重缺水。冬小麥是華北地區種植面積最大的作物,其產量占全國的70%以上。根據冬小...[繼續閱讀]
該區3~11月均可出現干旱,但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根據1951~2000年資料統計分析,50年中有41年出現不同范圍、不同程度的干旱,以7~9月出現機會最多,伏旱危害最大。我國江淮流域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為梅雨季節。隨著雨帶北移...[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