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覽“蘭花”“鼓架子”舞蹈的特點,無論是造型、動律,還是步伐、節奏,都體現了花鼓燈粗獷、有力、熱情、奔放的風格。同時,在一些細微之處還閃現著淮河女性細致的情懷。這些風格特征體現了淮河兩岸人民倔強、剽悍、爽朗、...[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總覽“蘭花”“鼓架子”舞蹈的特點,無論是造型、動律,還是步伐、節奏,都體現了花鼓燈粗獷、有力、熱情、奔放的風格。同時,在一些細微之處還閃現著淮河女性細致的情懷。這些風格特征體現了淮河兩岸人民倔強、剽悍、爽朗、...[繼續閱讀]
(一)“蘭花”握扇法1.虎口夾扇右手虎口夾住扇軸,拇指在扇前,其余四指并在扇后(見圖1)。2.捏扇骨右手三指捏在靠近扇軸的扇骨處(見圖2)。3.捏扇角右手拇指在后(扇背),食指、中指在前面捏住扇角(見圖3)。圖1圖2圖34.扣扇軸扇面向上...[繼續閱讀]
(一)“鼓架子”基本步法1.燈場步之一做法基本同“圓場步”。提示:上身略向前俯,兩臂前后小擺動,步法較自由。行進中有時單腳跳一兩下,有時加個小“蹉步”;時而做拉拉袖,時而雙手至頭上整整頭巾等小動作。走動時注意提氣。...[繼續閱讀]
(一)“地盤鼓”技巧動作1.黑狗竄襠做法“鼓架子”“蘭花”相對(約3米距)而立?!肮募茏印薄扒懊?滾時雙腿分開,“蘭花”從“鼓架子”兩腿上方躍過(見圖507)?!疤m花”也可以做“竄毛”從“鼓架子”兩腿上方竄過。圖508圖50...[繼續閱讀]
古老的淮河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在四千多年前的大禹治水年代,淮河岸邊的黎民就有載歌載舞祭神、祭祖的風俗習慣。據《呂氏春秋》載:“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降通水以導河,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繼續閱讀]
花鼓燈燈歌又叫花鼓歌,源于淮河岸邊的懷遠、鳳臺、潁上等地。它是世代玩燈人在玩燈時、自娛自樂時所演唱的民歌小調。早期的燈歌,主要是由老藝人口傳心授,曲調比較簡單,也比較生活化、口語化。那時玩燈人在玩燈時會唱什么...[繼續閱讀]
花鼓燈鑼鼓素有花鼓燈藝術的靈魂之美譽?;春恿饔蛞粠У教幜鱾髦扒О噼尮陌侔酂簟薄拌尮囊豁?腳底板直發癢”“鑼鼓一打忘了愁,玩燈人都是光蛋猴”和“擂起千面鼓,敲響萬面鑼,千鼓萬鑼催出多少時代的歌”等說法,對鑼鼓班...[繼續閱讀]
歷史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廣大花鼓燈音樂人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陽光哺育下,又在今天改革開放大潮的激流中,以創新、發展的理念和銳意進取的時代風貌,創作了一批又一批既具強烈民族精神,又具濃郁鄉土氣...[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