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當即瓦頭,“當”即“擋”之初文,瓦當在宮室建筑上的作用是蔽護檐頭,擋住上面的瓦不致滑下,同時也遮蓋兩行瓦之間的縫隙,既起到了固定作用,又為建筑上增添了一種裝飾構件。遺存至今的古代瓦當中,有戰國畫像瓦當,這是現今所...[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瓦當即瓦頭,“當”即“擋”之初文,瓦當在宮室建筑上的作用是蔽護檐頭,擋住上面的瓦不致滑下,同時也遮蓋兩行瓦之間的縫隙,既起到了固定作用,又為建筑上增添了一種裝飾構件。遺存至今的古代瓦當中,有戰國畫像瓦當,這是現今所...[繼續閱讀]
三國及西晉是草(指今草)、行、真書的形成期。這個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正是漢末開始的近400年社會大動亂的前期。漢末的農民起義,推翻了漢王朝,接著便是軍閥混戰,赤壁之戰后,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這種局面持續了...[繼續閱讀]
在書體演變史上,鐘繇是個關鍵性人物。他生于東漢桓帝元嘉元年(151),卒于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230)。潁川長社人。字元常。漢末舉孝廉,累遷侍中、尚書仆射,封東武亭侯。魏初為廷尉,進封嵩高鄉侯,遷太慰,轉平陽鄉侯。明帝時進太傅...[繼續閱讀]
在北方魏國的鐘繇逝世40余年后,南方吳國出現了《九真太守谷朗碑》(圖50)。這一碑刻基本為真書體勢,而點畫大多也為真書的形態,但它又雜有隸書遺法,如幾個“之”字和“陽”、“君”等字為隸體。而較為普遍的是有些筆畫如“...[繼續閱讀]
傳吳皇象章草書《急就章》,現在所見最早刻本為松江本。該本為明代吉水人楊政于正統四年(1439)據宋人葉夢得潁昌本摹刻的碑石。根據《宣和書譜》的記載,潁昌本則是葉夢得根據唐人摹本刻于潁昌者。所謂“松江本”,則是因刻于...[繼續閱讀]
從東漢到魏晉,在諸多的竹木簡牘和紙書中,我們可以飽覽章草的千姿百態,如《敦煌木簡》中西漢《到責未報》簡的寬博拙厚、《居延漢簡》中東漢建武三年的《誤死馬駒冊》的剛健恣肆,《武威醫藥簡》的率樸方勁、《北部侯長》簡...[繼續閱讀]
我們現在有福氣見到出土越來越多的漢代及魏晉時代的草隸、章草及向今草演化的過渡體簡牘、紙書實物,但這些大多出自民間無名書家(民間之善書者或以抄寫為業的書手)的筆下,而真正為文人書家手跡的書法作品,最早的要數陸機《...[繼續閱讀]
在我國西北新疆羅布泊以北古樓蘭遺址,曾出土大量的魏晉木簡和殘紙墨跡(見日本《書道全集3·中國3》)。其年代大約為公元3世紀后半期至4世紀前半期,即為曹魏后期至東晉前期約100年時間內的書跡,而其中最多的為西晉之物。這一批...[繼續閱讀]
漢代以后,在隸書的影響下,篆書形體多易圓為方,形成新的時代風貌。這一趨勢發展到三國時期的吳國篆書,更為方正。這一點體現在其書法體格的整體構架上和筆畫的兩端以及轉折形態,但由于字之大小、高低變化豐富,且時有圓轉筆...[繼續閱讀]
隸書在東漢桓靈時期出現鼎盛的局面,風格各異,氣象萬千,前述七種風格類型可見其概觀。此后至魏晉時期,碑刻隸書的體貌風格基本為漢碑中“規整端莊”類型的沿續,并更為工整,以至刻板,藝術情趣幾乎失盡,如魏《受禪表碑》、《孔...[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