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人。他所處的歷史時代是中國科技大發展的時代。先秦學術以百家爭鳴為特征,而諸子皆各有偏執。劉邦奠定了大一統中央集權官僚體制的政治基礎,劉安和董仲舒等學派則進而實現了學術思想的大綜合。儒家...[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人。他所處的歷史時代是中國科技大發展的時代。先秦學術以百家爭鳴為特征,而諸子皆各有偏執。劉邦奠定了大一統中央集權官僚體制的政治基礎,劉安和董仲舒等學派則進而實現了學術思想的大綜合。儒家...[繼續閱讀]
最權威的史料是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張衡傳》,其文如下: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繼續閱讀]
首先要明確:這種復原是歷史學工作,不是新技術開發,也不是工藝品創作,必須嚴守史料規定。如果有原始圖像資料,則復原物必求形似。如無圖像資料,也不要與文字資料矛盾。以此,對于古器物的復原,尤其是科技器物的復原,我們提出...[繼續閱讀]
假定柱與尊的相對平移量為0.2毫米,兩極杠桿作15倍放大得牙機下端移動量3毫米,這就足以控制牙機了。都柱的運動有滾動摩擦,系數量級0.001,克服摩擦促成相對運動的大地加速度要大于重力加速度的千分之一,近似為10毫米/秒2。以此加...[繼續閱讀]
地震研究之難,到現在也沒有公認可行的預報方法。中國古代對此就像中醫,只能做哲學性的猜測,無非陰陽元氣之類的說法。地震的解釋比中醫更含糊抽象,中醫還有相當細致的解剖學知識,有“望聞問切”的診斷手段,而地震連這些也...[繼續閱讀]
1.導言現代地球科學(地學)就是以地球系統(包括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間)的過程與變化及其相互作用為研究對象的基礎學科。一般分為地理學(包括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繼續閱讀]
1.地理災異的內涵災與異:災,是指對人類生命與財產帶來巨大損失的自然現象。異,是指出現的異乎尋常的自然現象,異常不一定是災害,有的還是吉祥之象。災有天災(天象、氣象)、地災和人災(疾病)等類型。地理災異,是指山、水、動...[繼續閱讀]
1.天圓地方與“地法覆盤”中國古代的大地觀一直是以“天圓地方”的思想占主導地位?!稌x書·天文志》曰:“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边@種觀念起源很早,在良渚文化中有一種玉器叫“琮”,其形制為外方內圓,考古學家認為《周...[繼續閱讀]
中國古人對于世界地理的認識是由兩種途徑進行的:一是從大地整體觀念乃至宇宙觀念進行演繹,一是從以中國地域為中心的觀念向外推衍。由此而產生數目繁多、但有規律的概念叢,這些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有所不同,而且也隨著時代在...[繼續閱讀]
古今中外的軍事家乃至政治家大都注重軍事地理。如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钡聡娛录铱藙谌S茨在《戰爭論》中指出:地形“同軍事行動本身有十分密切而永遠存在的關系,它不論是對戰斗過程本身,還是對戰斗的...[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