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戰國后期呂不韋組織其賓客撰寫的一部政論集。呂不韋(?-前235),河南濮陽人,原是陽翟(今河南禹縣)的大商人,家累千金。由于幫助秦莊襄王取得王位,因功被任為相,封文信侯,食邑十萬戶。秦始皇即位后...[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戰國后期呂不韋組織其賓客撰寫的一部政論集。呂不韋(?-前235),河南濮陽人,原是陽翟(今河南禹縣)的大商人,家累千金。由于幫助秦莊襄王取得王位,因功被任為相,封文信侯,食邑十萬戶。秦始皇即位后...[繼續閱讀]
在先秦時期的另外一些典籍中,也包含著若干值得一提的農業思想?!断男≌肥且徊考o候之書。關于它的成書年代,有人認為就是夏后氏帝禹元年正月朔頒的《小正》,也有人認為是春秋戰國時的作品。而從《夏小正》中所反映的農...[繼續閱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兼并戰爭中先后戰勝了其他諸國,建立起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統一國家——秦朝。建國之初,他自稱始皇帝,制定和實施了一套有利于維護中央集權的政策,包括推行郡縣制,改革文字,發展交通,興修水利,統一幣制和...[繼續閱讀]
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之間又進行了五年的楚漢戰爭,最后劉邦獲勝,建立了漢朝,因其建都于長安,史稱西漢。由于戰亂,當時的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土地荒蕪,人民流離,人口減少,商業蕭條,西漢政府更是財政空虛,以致“自天子不...[繼續閱讀]
晁錯(約前205-前154),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早年曾向張恢習申、商之學,后在漢文帝和漢景帝執政期間任官,文帝時歷仕太常掌故、太子舍人、門大夫、博士、太子家令、中大夫,號稱“智囊”。景帝時任內史、御史大夫等職。晁錯對文...[繼續閱讀]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它是由西漢淮南王劉安和他的門客蘇飛、李尚等人共同編撰而成的。劉安(前179-前122),其父為淮南厲王劉長,因叛亂而被謫,死于貶徙途中。他于文帝八年(前172)被封為阜陵侯,十六年立為淮南王。他曾“招...[繼續閱讀]
西漢中期以后,封建生產關系進一步確立,在社會經濟出現較快發展的同時,封建生產關系的內在弊端開始顯現,其突出表現便是土地兼并的日益嚴重。土地兼并激化了社會階級矛盾,危害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因而引起當時思想家的極大...[繼續閱讀]
司馬遷(約前145-前87),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人。出身史官家庭,先后師從孔安國和董仲舒治《尚書》《公羊春秋》等。成年后歷任郎中、太史令等職。因事獲罪,受腐刑。被釋后又任中書令。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和思想家,從...[繼續閱讀]
桑弘羊(約前152-前80),西漢洛陽(治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早年入宮當漢武帝侍從,后參加朝廷的理財工作,歷任大司農中丞、治粟都尉兼領大農、大司農、御史大夫等職,武帝逝世前被指定為托孤大臣之一。桑弘羊是西漢著名的經濟管理...[繼續閱讀]
王莽(前45-23),字巨君,是漢元帝王皇后之侄。初任黃門郎、射聲校尉等職,后受封新都侯,歷任騎都尉、光祿大夫及侍中、大司馬、大將軍等職。公元元年又被封為太傅,號安漢公,位在三公之上。公元5年,漢平帝死,他立兩歲的孺子嬰為帝...[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