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1模擬區域基礎資料1.土壤性質景電灌區耕地的上層土壤類型以荒漠灰鈣土為主,灌區提水灌溉前不同深度土壤的含鹽量見表4-1。由土壤結構分析可見,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且結構松散,土壤中毛管孔隙多且連續程度好,對水、鹽運...[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4.2.2.1模擬區域基礎資料1.土壤性質景電灌區耕地的上層土壤類型以荒漠灰鈣土為主,灌區提水灌溉前不同深度土壤的含鹽量見表4-1。由土壤結構分析可見,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且結構松散,土壤中毛管孔隙多且連續程度好,對水、鹽運...[繼續閱讀]
4.2.3.1灌區輪灌制度概況景電灌區屬典型低降雨高蒸發的干旱大陸性氣候,灌區內的地下水位均深于4m。灌區耕地在種植期內采取輪灌方式,并普遍采用漫灌的形式,輪灌周期約為12~15d,所以在模擬時選定入滲-蒸散發模型比較符合實際情...[繼續閱讀]
應用上節已驗證的HYDRUS模型,本節將探究采用不同的灌水方式對灌區田間土壤水鹽運移動態的影響?,F場試驗時間與上節同為2013年夏灌期5月10日至6月5日,依據灌區輪灌制度,選取上節的研究對象邊長約1.5km的正三角形典型田間地塊作為...[繼續閱讀]
為監測灌區上水灌溉前后區域內的地下水的變化,景電二期灌區從工程的建設初期就在灌區內不同水文地質單元布設了共23座永久性地下水監測井,其在灌區內的位置布置如圖4-31所示。灌區內的渠道滲漏水、灌溉水入滲水經轉化為第四...[繼續閱讀]
封閉型的水文地質單元(白墩子-漫水灘盆地)是地下水位持續上升的地區,為監測其水鹽運移動態,該盆地布設12座監測井對地下水鹽進行連續監測。其中監測井TJ10、ZK09、ZK15布設在典型的灌溉入滲帶;監測井ZK12、ZK16、ZK23布設在典型的溶...[繼續閱讀]
海子灘-洋湖子塘盆地是灌區內最大的開敞型水文地質單元,該盆地是灌區內最大的山前沖積平原,東西兩側受基底構造隆起的限制,其南為褶皺隆起的基巖山區,北為騰格里沙漠,屬于向北開敞型的斷陷盆地。盆地基底多為第三系砂巖及...[繼續閱讀]
灌區內1998—2012年平均地下水離子含量見表4-9。由監測資料分析可見,開敞型水文地質單元和封閉型水文地質單元的地下水化學類型轉化演變過程有所不同,在灌溉水入滲帶和溶質遷移帶的地下水水質均從低礦化度的重硫酸鈣型水過渡...[繼續閱讀]
景電灌區的地表水循環主要受控于揚黃灌溉的水量、灌區內季節性行洪溝道的地表徑流以及灌區內排水溝的排水量三大要素,而降水、地下水灌溉、潛水出露的徑流等在灌區水鹽循環中的作用與引黃灌溉量和干溝的排水量相比處于次...[繼續閱讀]
灌區建設了高出地面規模不等的引水渠道系統和田間灌溉系統,人為地將地面分割成不同的地表排水單元。事實上,這類渠道已成為地表水的分水嶺,它們限制和改變了地下水天然的流動路線和態勢。在渠道行水灌溉期間,引進灌區的大...[繼續閱讀]
灌區內大體由西南向東北地勢漸低,與灌區封閉型水文單元匯水聚鹽帶交接連通的排水溝和地下水排泄溝道共有4條,分別是紅水溝、蘭煉溝、蘆陽溝、蘭化溝。這些溝道是灌區地表和地下水鹽排出的主體通道。據監測資料顯示,排水溝...[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