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佛教團體,向古代南亞次大陸比佛教較早形成的一些教派學習到一種苦行的風習(其實,世界上許多大小宗教與教派在初傳時都有舍棄榮華富貴苦行潛修的傾向)。據佛傳,釋迦牟尼剛出家時,就和路上遇到的窮人交換了衣服,把自己...[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原始的佛教團體,向古代南亞次大陸比佛教較早形成的一些教派學習到一種苦行的風習(其實,世界上許多大小宗教與教派在初傳時都有舍棄榮華富貴苦行潛修的傾向)。據佛傳,釋迦牟尼剛出家時,就和路上遇到的窮人交換了衣服,把自己...[繼續閱讀]
前面我們講過,比丘的必備生活用品有逐漸增多之勢?!渡埔娐膳派场?蕭齊·僧伽跋陀羅譯)卷七中載:善來比丘者:有白衣來詣佛所,欲求出家。如來即觀其根:因緣具足,應可度者。便喚言:“善來比丘!”須發自墮而成比丘。喚者如來...[繼續閱讀]
楊枝是梵文Danta-kāstha的意譯。danta義為牙齒,kāstha義為木片,因而又譯作“齒木”。音譯則為“憚哆家瑟詫”。它是古代南亞次大陸的人們日常習用的刷牙與刮舌木片。使用時,常由使用者自己取樹枝嚙成所需的形狀?!端姆致伞肪砦?..[繼續閱讀]
瓶是梵文Kundikā的意譯,音譯有“軍持”、“軍遲”、“君持”、“君遲”、“君持迦”等,是盛水的容器,俗稱“水瓶”的便是。在古代南亞次大陸,根據用途之不同,它分凈瓶、觸瓶兩大類?!坝|”是“不凈”的意思。觸瓶就是專供作...[繼續閱讀]
手巾是梵文Snātra-sataka的意譯。義凈《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二“衣食所須”條中說,據他在古代南亞次大陸所見,包括“充身六物”中“三衣”和坐具在內的,屬于布類的僧人應備衣物是“十三資具”,也就是說,除了三衣以外,還有十種布...[繼續閱讀]
戒刀是梵文sastraka的意譯,又譯作“刀子”。它是僧人用來剃發、剪指甲、裁衣的小道具。鑷子是梵文Ajapadaka-danda的意譯,略稱鑷。它是作拔取鼻毛和肉中刺等用的。它們可稱為僧人剪截用的代表性道具。實際上,特別是刀子,歷史上衍...[繼續閱讀]
以上把僧人個人能夠私人保有的生活與學習用品做了大致說明。實際上,隨著時代與生產情況、地域與氣候、民族與風尚等的不同,僧人私人用品的樣式、質料、內涵也在不斷變化。上面講的不過是歷史上有過的,清規戒律中規定過的...[繼續閱讀]
拂塵,現代北方口語稱為“蠅刷子”,是一種驅除蠅蚋的工具,相當于“馬尾巴的功能”。其造型,一般為:細長的柄部,木制、竹制、藤制的常見,高級的有牙、犀、玉等質料的;和柄部相連接,如半個皮球狀的束毛主軸底圈,常用骨、牙、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