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Ferold等首次成功地將垂體提取物分離為兩種作用不同的成分,以后被其他學者證實并命名為FSH和LH。由于LH也作用于睪丸間質細胞,被稱為間質細胞刺激素(ICSH)。FSH是一種糖蛋白激素,其分子主要有四類碳水化合物成分,即己糖、氨...[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1931年,Ferold等首次成功地將垂體提取物分離為兩種作用不同的成分,以后被其他學者證實并命名為FSH和LH。由于LH也作用于睪丸間質細胞,被稱為間質細胞刺激素(ICSH)。FSH是一種糖蛋白激素,其分子主要有四類碳水化合物成分,即己糖、氨...[繼續閱讀]
促黃體素(LH)由腺體嗜堿性細胞分泌,也稱LH峰,即排卵前有大量的LH被釋放,形成曲線高峰,被稱為LH峰。高峰的持續時間為牛6~8h,豬2.5天。牛在LH時血清中濃度可達平時的10~20倍。兔交配刺激后LH峰可維持6h,大、小鼠2~4h。LH可促進睪丸...[繼續閱讀]
促乳素又名催乳素、生乳素,屬于蛋白質類激素。1928年,有人證明其是垂體前葉提取物,能使假妊娠母兔泌乳,就將這種激素命名為促乳素,1933年,由動物垂體提出純品。各種動物的PRL在結構上既相似又有區別,存在著種間差異。PRL來源于...[繼續閱讀]
FSH、LH在家畜垂體中的含量與比例有一定的規律性,都與其生殖有關系。其含量與比例差異及對發情、排卵特點的影響見圖2-3。圖2-3牛、羊、豬、馬腺垂體PSH和促黃體素含量比例與母畜發情排卵的關系垂體中FSH與促黃體素的比率(FSH...[繼續閱讀]
雄激素是一類具有維持雄性第二性征的類固醇激素,主要由睪丸間質組織中的間質細胞所分泌,血液中的雄激素約有98%與類固醇激素結合球蛋白,只有2%左右呈游離狀態,進入靶細胞。睪丸生產的雄激素主要有睪酮和雄烯二酮,這二者之間...[繼續閱讀]
雌激素又稱動情素,主要來源于發育卵泡的內膜細胞和顆粒細胞。此外,胎盤、腎上腺皮質及雄性動物睪丸也可分泌少量雌激素。這些來源不同的雌激素不僅合成途徑不同,而且化學結構和生物學效應也有差異。除動物可產生雌激素外...[繼續閱讀]
孕激素是一類分子中含21個碳原子的類固醇激素,在雄性和雌性動物體內均存在,既是雄激素和雌激素生物合成的前體,又是具有獨立生理功能的性腺類固醇激素。孕酮是孕激素的是主要形式,又叫黃體酮、助孕素。在雌性動物第一次出...[繼續閱讀]
松弛素又稱恥骨松弛素,主要由妊娠黃體分泌,某些動物的胎盤和子宮也可分泌少量松弛素,屬多肽、水溶性。豬、牛等動物的松弛素主要來自黃體,兔主要來自胎盤,分子量為6300。(一)松弛素的生理功能松弛素在妊娠期的主要作用是影響...[繼續閱讀]
抑制素屬性腺含氮激素,為水溶性多肽,因為可以抑制垂體促性腺激素分泌的睪丸水溶性物質,故稱之為抑制素。抑制素包括睪丸抑制素、卵巢抑制素等,前者由精細管壁上皮細胞分泌,后者主要存在于卵泡液中。抑制素主要來源于性腺...[繼續閱讀]
孕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主要由馬屬動物胎盤的尿囊絨毛膜細胞分泌產生,是胚胎的代謝產物。20世紀40年代證明孕馬血清促性腺激素是由妊娠母馬的“子宮內膜杯狀結構”所分泌,后來又證明這種杯狀結構的主體雙核細胞迅速侵入內...[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