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國寶銀餅(元),直徑41毫米,重量27克。正、背面的文字和圖像飾紋,與道光壽星銀餅基本相同,略有差異之處有三:一是正面右上緣四個漢文篆書字為“大清國寶”,不是“足紋銀餅”;二是正面中間下緣,壽星長須處有兩個漢字“足紋”...[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大清國寶銀餅(元),直徑41毫米,重量27克。正、背面的文字和圖像飾紋,與道光壽星銀餅基本相同,略有差異之處有三:一是正面右上緣四個漢文篆書字為“大清國寶”,不是“足紋銀餅”;二是正面中間下緣,壽星長須處有兩個漢字“足紋”...[繼續閱讀]
如意銀餅(元),又稱“花籃銀餅”,成色98%,直徑39.5—40毫米,重量26.6—27克。正面中央主圖像為聚寶盆,盆腹有一簡寫漢文“寶”字,盆內盛珊瑚、元寶、靈芝等財寶,還有萬年青以示滿清萬年;聚寶盆兩側各有兩個漢字,右為“府庫”,左為...[繼續閱讀]
筆寶銀餅(元),又稱“劍秤銀餅”。成色98%,直徑39.5毫米,重量26.6克。正面中央為聚寶盆,盛滿珊瑚樹等,盆腹有兩個漢字“寶盆”;兩側各有一個漢字,右為“軍”字,左為“餉”字;下緣中間兩行豎寫四個漢字為“足紋通行”。背面中央兩...[繼續閱讀]
同治壽星軍餉銀餅(元),直徑38.8毫米,重量26克。正面中央主圖像為拄杖壽星,左右上緣兩側分列漢文篆書“同治元年、嘉義縣造”,下端中間壽星長須處有一方形小戳印,似“謙”字,可能是鑄造者或具體發行者的標志。背面中間署漢文“...[繼續閱讀]
謹慎軍餉銀餅(元),也稱“謹性軍餉銀餅”,成色95%,直徑36—41毫米,重量25—27克。正面上端橫書漢文兩字“軍餉”,下端為簽字花押,多數人認同譯文為“謹慎”,也有人認為譯文為“謹性”,尚有爭議。背面上端橫書漢文兩字“足紋”,下...[繼續閱讀]
光緒元寶銀毫(也稱“銀角”)的版別有兩種:一是臺灣制造;二是臺省制造。臺灣制造光緒元寶銀毫有三種面值:1.半毫(半角),成色75%,直徑15—15.5毫米,重量1.4—1.42克。正面珠圈內書“光緒元寶”四字,對讀;上緣自右至左署“臺灣制造”...[繼續閱讀]
福建永豐官銀錢局開業后,先仿效京師的官銀錢局,在省城福州發行“寶鈔”和“官票”紙幣行使。繼而,為使局票的使用拓展至全省各地,于次年(咸豐四年)起,又先后在閩南的廈門、閩北的建寧、閩東的福寧(今霞浦)、閩西的汀州(今長...[繼續閱讀]
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起事,北路俱亂。兵備道洪毓琛駐郡籌防,協款未至。清兵請餉,日不暇給。乃向德記洋行借白銀十五萬兩,約以關稅抵還。不足,又發行鈔票。當時,臺灣無發行紙幣的機構,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則指定同懷、謙記和...[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