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49年,天水境內有自流引灌渠79條,可灌田11.4萬畝。1957年6月建成通水的武山縣東梁渠,是新中國成立后甘肅省境內最早建成的引水灌溉工程。當年上報灌溉面積14000畝,開全市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先河。東梁渠引...[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概況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49年,天水境內有自流引灌渠79條,可灌田11.4萬畝。1957年6月建成通水的武山縣東梁渠,是新中國成立后甘肅省境內最早建成的引水灌溉工程。當年上報灌溉面積14000畝,開全市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先河。東梁渠引...[繼續閱讀]
天水市最早的蓄水工程始建于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是年10月,國民政府全國水力發電總署在天水設立水力發電工程處,開始修建王家磨水電站。該工程位于天水市西郊渭河支流藉河下游,從師家崖筑壩引水,設計引水流量1.2立方米/秒...[繼續閱讀]
概況天水市最早的提灌出現在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當時秦安縣東川河(今南水河)兩岸農戶,曾使用戽斗輪車提水灌田圃。1952年,水利部門在甘谷縣川區投放、安裝6部“解放”式水車,進行提灌試驗?!敖夥拧彼?以人、畜為動力,每分...[繼續閱讀]
全市灌區主要以老北渠、東順渠、東梁渠、南河渠、通廣渠、渭濟渠、安豐渠、渭惠渠、中惠渠、澤民渠等萬畝自流灌區為主。2001年后,加大了對武山縣老灌區的擴建改造力度,先后投入建設資金4458萬元,對北順渠、東順渠、車岸渠及...[繼續閱讀]
節水農業發展的歷史源遠流長,而且與灌溉農業的發展密切相連。在19世紀以前,天水人民就已經掌握了攔河蓄水、筑渠引水、鑿井汲水、開畦灌溉的技術,對促進當時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人們在與旱災進行長期...[繼續閱讀]
集雨節水灌溉,是指在需用水兩米以上的高處修建小口蓄水池。集流面形式有自然坡面、路面、人工集雨場。1996年,甘肅省安排天水市實施集雨節灌工程2.5萬畝,補助資金320萬元。市委、市政府于當年7月責成市農委牽頭,組織以水利部...[繼續閱讀]
概述天水境內農田水利工程的組織管理,從漢、唐到明、清時期,基本上是由民間組織自發進行管理,政府派員監督協調,所需費用及工程維修勞力均由受益群眾按受益面積進行分攤。民國時期,一些較大的新建工程,由政府負責組成專管...[繼續閱讀]
隨著國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水利改革的不斷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中長期積淀的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經費短缺、機構臃腫、管理粗放和社會保障程度低等弊端日益顯露,已經影響了水利工程的安全運行和效益的充分發揮。...[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