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本村在清末民初時期,曾經有過業余劇團,但說法模糊,無法記述。至20世紀50年代后期,由朱成勇、朱華生、朱成立、金樹賢、朱成庚等一批愛好戲劇的男女青年自發組織了“雅治街業余婺劇團”,有演員40人,樂隊(后臺)10人。其中主...[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據傳本村在清末民初時期,曾經有過業余劇團,但說法模糊,無法記述。至20世紀50年代后期,由朱成勇、朱華生、朱成立、金樹賢、朱成庚等一批愛好戲劇的男女青年自發組織了“雅治街業余婺劇團”,有演員40人,樂隊(后臺)10人。其中主...[繼續閱讀]
本村朱氏子孫在各個傳統節日都會舉行祭祀活動,這雖帶有一些迷信色彩,但同時也包含濃厚的傳統文化,特別是每年的春節祭祀活動。本村春節祭祀活動,從年三十下午就開始了。這天下午,各戶各廳堂都要清除雜物,打掃衛生,掛上歷代...[繼續閱讀]
元宵興龍燈,俗稱迎燈,義烏各地都十分盛行。雅治街元宵迎燈從正月十二開始,至十六結束。實際上此前數天各家就開始準備了,大家紛紛采購紅燭和各色彩紙,重新糊制燈籠。大家把元宵迎燈當成求取平安吉祥的一種愿望,所以每戶都...[繼續閱讀]
圣有經,賢有傳,國有史,族有譜。譜者,載世系,記人事,明昭穆,清源流,別長幼,贊孝賢,族之延伸者也。正因為族譜承載如此豐富和重要內容,本族歷代先賢們都十分重視纂修本族族譜。早在明永樂十八年(1420)就開始了第一次修譜,繼嘉靖...[繼續閱讀]
本村祠堂于民國二十年(1931)重建完成后,即由本村先賢及與本村有淵源的許多名人、友人撰稿并書有長短不一的楹聯40副。這些內容豐富、字體精湛的作品,本村請了技術一流的工匠,用水泥拌膠水按原字體、原尺寸做在祠堂石柱上,紅...[繼續閱讀]
文化禮堂是全景式展示村情、村史、村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道德文明新風的教育陣地。本村為配合宣傳需要,于2014年設立“雅治街文化禮堂”于大會堂內,共展出歷史遺物、宗譜、本村人創作作品、舊時各種生產工具、舊時生活...[繼續閱讀]
本村村民多信仰佛教,解放前曾有少數人信過基督教,解放后幾個基督教徒年老相繼去世,基督教在本村絕跡。本村信佛教者以老年婦女為多,平時吃素念佛。真正能皈依佛門,探跡玄門,倡善護生者,本村只有朱獻文先生。本村的寺廟歷史...[繼續閱讀]
以前,本村環境衛生極差,究其原因,首先,農民種田無化肥可用,靠的是人肥、欄肥、草木灰、焦泥灰等肥料。為了有足夠肥料肥田,農民就要進行積肥,就要養豬、養牛,把豬欄、牛欄、屙缸(廁所)建在室內,造成室內空氣污染,特別到了夏...[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