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格魯-撒克遜時期是英格蘭國家產生和走向統一的時期,也是政治法律制度奠基和形成的時期。在這個過程中,英格蘭形成了以國王為中心的中央政府和三級地方管理體系,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成文法,并逐漸形成一套固定的訴訟程序和...[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是英格蘭國家產生和走向統一的時期,也是政治法律制度奠基和形成的時期。在這個過程中,英格蘭形成了以國王為中心的中央政府和三級地方管理體系,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成文法,并逐漸形成一套固定的訴訟程序和...[繼續閱讀]
行政泛指各種管理,是國家的一項重要職能,在我們所考察的治理中,因為行政對國家事務具有直接的效力,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處在核心的地位。在盎格魯-撒克遜人初建的各個小王國中,部落社會的部落大會和親兵隊被保留下來,而全體...[繼續閱讀]
盎格魯-撒克遜諸小國建立后已經出現一些行政區劃,但這些區劃“是為了司法目的和經濟剝削而組織起來的”①,與10世紀英格蘭普遍郡區化以后的郡并不完全等同。掌管地方事務的長官有一定的分工,郡長對他們有管轄權。英格蘭初...[繼續閱讀]
羅馬人撤離不列顛后,不列顛人面臨的最大威脅是蘇格蘭人和皮克特人,在他們的襲擊下,不列顛人放棄了城墻和城市,四下逃命,而其內部爭斗則加深了外族入侵帶來的災難,不列顛人陷于絕境。按照比德的說法,在經歷了戰爭、混亂和瘟...[繼續閱讀]
“王權神授”是基督教會的重要政治理論,然而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皈依基督教之前,他們尚有自己的王權觀,即日耳曼王權觀。日耳曼人認為他們的國王源于沃登(Woden),即戰神,因為“幸運”而成為王族,國王是人民群體神秘力量的化身。...[繼續閱讀]
1066年主顯節(即1月5日)前夕,英王懺悔者愛德華(theConfessorEdward,1042—1066年在位)去世。此時,有資格繼承王位者甚多,有卡努特國王(KingCanut,1016—1035年在位)的后代,有原英國國王埃塞爾雷德二世(Ethelrect,978—1016年在位)及其兒子勇敢者埃德...[繼續閱讀]
1066年1月英王愛德華去世,哈羅德伯爵被賢人會議“推選”為王。諾曼底公爵威廉要求繼承王位,但遭到哈羅德和賢人會議的拒絕。為此,威廉發動軍事征服,走上了武力奪取王位的道路。實際上,威廉公爵早就為軍事征服做好了準備。在...[繼續閱讀]
1187年,威廉一世去世,由其次子魯弗斯(Rufus)繼承王位,是為威廉二世。在他統治期間(1187—1100年),由于大貴族的反叛與教會的抗爭,國內政治劇烈動蕩,王權統治秩序受到嚴重沖擊。鑒于長子羅伯特曾與法王勾結且屢有奪位之意,威廉一世...[繼續閱讀]
發端于13世紀的英國議會,最初并非是王國政府的重要機構,而只是國王會議的一個種類。在13世紀以前,國王的會議有兩種,一種是“大會議”,它在理論上是國王與其總封臣每年數次召開的共同商討王國軍政大事的會議;另一種是“小會...[繼續閱讀]
議會君主制建立后,盡管王權統治方式發生了某些變化,但貴族仍舊是王權的統治支柱。貴族的政治心態與政治行為,對王國的政治格局與走向具有主導性的影響。這一時期,英國社會嚴格的等級分層仍然延續,但卻又了某些變化。依恃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