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增”改造1958年以前,云龍的桑樹栽植密度為行距1.33米、株距1.17米,中桿偏高養成,平均畝栽436株。從1963年開始,大隊對老桑園全面采用增株、增拳、增條的“三增”辦法提高畝桑產葉量。是年冬,對行間缺株或過稀處補植壯桑苗一...[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三增”改造1958年以前,云龍的桑樹栽植密度為行距1.33米、株距1.17米,中桿偏高養成,平均畝栽436株。從1963年開始,大隊對老桑園全面采用增株、增拳、增條的“三增”辦法提高畝桑產葉量。是年冬,對行間缺株或過稀處補植壯桑苗一...[繼續閱讀]
1956年,建一合作社兩年籌集200元,在陳安寺內修建灰幔頂,作為養蠶室。1958年,云龍地方蠶業興起,帶動蠶室修建。1959年云龍大隊建制時,生產隊養蠶仍大多借用民房作蠶室,選擇結構較好的民房作為小蠶飼養的共育室,待蠶四五齡后分發到...[繼續閱讀]
基本蠶具云龍盛放蠶體所用的器具,有蠶匾、蠶架、蠶臺等。2015年,這些傳統蠶具絕大多數沒有變化,仍在普遍使用。蠶笪 竹編,也稱篚,圓形,淺口有沿,底部呈網眼狀。養蠶前用印有蠶貓的手工紙糊實用以養小蠶。頭眠后,蠶體漸大,換...[繼續閱讀]
桑葉采摘云龍在集體養蠶期間,采桑與農事安排有序。蠶五齡第3天大田插秧結束,集中勞動力采葉。第五齡餉食正值夏收夏種結束,勞動力又幫助采葉。中秋蠶飼養結束全部勞動力幫助剝黃麻,然后根據情況決定晚秋蠶飼養。從1964年起...[繼續閱讀]
布局改革1964年以前,云龍一年養蠶三熟,分別為春蠶、夏蠶、(中)秋蠶。每張蠶種的單產低,畝桑產繭量不高。從1965年開始,對飼養布局進行調整,實行春蠶分二批養,夏蠶適當養,改一秋蠶為三秋蠶,增養早秋蠶,養足中秋蠶,根據桑葉情況安...[繼續閱讀]
飼養量1960年,云龍大隊全年飼養蠶種1616張。1961年,下降到1074張,為歷年最低。1966年,在布局調整后的第二年,全年飼養蠶種上升到1872張,此后每年不斷增加,1967年超過2000張,達到2035張。1972年,又出現較大增幅,飼養量達到2609張,次年又增加...[繼續閱讀]
上蔟方式春蠶養足26天左右,就要上蔟,俗稱“上山”。云龍的傳統上蔟方式,為室內用“三腳馬”架上竹木桁條,臨時搭建棚架,上鋪蘆簾,插上“繭子柴”即成,因高出地面超過100厘米,故稱“山棚”?!袄O子柴”先后有禾帚把、傘形蔟、...[繼續閱讀]
1949年,云龍一帶每畝桑地產繭量18.5千克左右,養蠶規模很小。以第三生產隊為例,該隊共16戶,除1戶地主以外,其余農戶均沒有能力養半張春蠶種。1957年,蠶繭總產量449.5千克。1958年,開始發展蠶業,當地蠶繭總產量約150噸,其中第三生產隊...[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