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有關雜交優勢的第一個記載是1776年科魯特(Kolreuter)用煙草屬(Nicotiana)植物雜交,發現其子代具有明顯的優勢。賴特把這一觀念作了進一步延伸,認為植物界普遍存在異花授粉恰好證明大自然更鐘情于這種生殖范式(Knight,1799)。之后...[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近代有關雜交優勢的第一個記載是1776年科魯特(Kolreuter)用煙草屬(Nicotiana)植物雜交,發現其子代具有明顯的優勢。賴特把這一觀念作了進一步延伸,認為植物界普遍存在異花授粉恰好證明大自然更鐘情于這種生殖范式(Knight,1799)。之后...[繼續閱讀]
雜交種優勢效應(Hybridsuperiority)的應用可以說是20世紀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自Shull(1908,1909)和East(1908)提出的自交—雜交體系后,雜交種的選育和制種已成為產值高達數十億美元,龐大的世界性產業。到20世紀90年代僅在種植業上就涉及谷物...[繼續閱讀]
按照Jonhenssen等(1903)的純系學說和Shull等(1908)的自交一雜交技術體系,開放授粉隨機交配的玉米品種,尤其是未經過現代遺傳改良的玉米地方品種,存在大量有害的隱性基因,自交分離選擇有利于汰除隱性有害基因,增加有利基因頻率,使之...[繼續閱讀]
玉米雜種優勢利用,就選用的親本材料類型而言,有兩種方法,通常稱自交系間雜交為常規方法,其他材料間的雜交則為非常規方法。根據親本材料和雜交方式,玉米雜交種可分類如下:(1)常規雜交種雙交種——(自交系A×自交系B)×(自交系...[繼續閱讀]
自1930年Ashby提出玉米生理性狀的雜種優勢假說,并證實與自交子粒相比,玉米雜交當代子粒的胚增大(Ashby,1982)。之后,雜交當代(F0)雜種優勢和雜一代(F1)的雜種優勢及其相互關系就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20世紀70年代,Kannenber等研究父...[繼續閱讀]
熱帶亞熱帶玉米地理族植株通常偏高,收獲指數低,云南玉米地方品種亦大多如此,往往導致倒伏減產,不適應集約化栽培,需要經過矮化改良。玉米矮化育種可考慮群體改良和矮化基因利用兩種途徑。1.群體改良群體改良矮化育種的典型...[繼續閱讀]
云南是玉米病害高發區,危害較重的常見玉米病害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銹病、絲黑穗病、穗粒腐病等,圓斑病、青枯病、粗縮病、灰斑病在局部地區時有發生。一般而言,云南玉米地方品種比較耐病,不乏抗性強的種質資源,正如Co...[繼續閱讀]
作物的抗逆性通常指作物對非生物環境脅迫的適應性反應,即在干旱、水澇、寒害、土壤低氮等非生物環境脅迫下,作物維持生長發育,減輕產量下降的一系列機制。據Edmeades等(1995)統計,在玉米的各種產量限制因子中,非生物脅迫的產量...[繼續閱讀]
張澤明等(1997)以不同年代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8個玉米雜交種為代表,測定其營養成分,結果表明,我國玉米子粒中蛋白質、脂肪、淀粉、糖分及灰分的平均含量分別為10.57%、4.24%、70.52%、1.23%和1.42%。白永新等人(2003)分析了1998~2001年通...[繼續閱讀]
玉米基因組約有2.3×109~2.7×109個堿基對,幾乎為已解碼的擬南芥(Arobidopsisthaliana)基因組的20倍,接近水稻基因組的6倍,與人類基因組的大小相當。在玉米基因組中甲基化的重復DNA占80%以上,甲基化程度較低的基因富集區,即所謂的基因島...[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