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抗日戰爭時期的破壞及新中國成立后拆舊建新的城市化進程,飽經滄桑的近代建筑現狀令人堪憂。許多有價值的建筑在城市更新和改造的過程中沒有保留下來,被完全拆除。特別是位于鎮江老城中心的一些民國時期的建筑都不見蹤...[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經過抗日戰爭時期的破壞及新中國成立后拆舊建新的城市化進程,飽經滄桑的近代建筑現狀令人堪憂。許多有價值的建筑在城市更新和改造的過程中沒有保留下來,被完全拆除。特別是位于鎮江老城中心的一些民國時期的建筑都不見蹤...[繼續閱讀]
鎮江文物局制定的《文物法規手冊》中規定有“鎮江文物保護辦法”、“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和“鎮江市文物古建筑修繕工程準則”等,特別是在《鎮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將鎮江歷史街區的保護范圍從整體空間環境到歷...[繼續閱讀]
早在2007年12月,同濟大學就對山巷以西的歷史地段進行過保護方案的研究,但是直至2012年,仍未能看到針對這一帶文物建筑真正有效的保護行動,這與2002年的《鎮江城市總體規劃(2002-2020)》中提出的保護綱要有較大的差距。從2002年至今...[繼續閱讀]
近代時期,鎮江的建筑類型和功能得到進一步擴展。一方面,部分傳統建筑類型逐漸減少或消失,如官衙建筑、祠堂建筑、寺廟建筑等;另一方面,類型豐富多樣的,社會性更強的近代建筑類型出現了,如西方宗教建筑、交通建筑、學校建筑...[繼續閱讀]
鎮江的宗教建筑中數量最多的是佛教建筑,其規模和建筑級別都是最大最高的。除此之外還有伊斯蘭教和道教建筑若干。此類建筑基本上是依山傍水分布:運河西基本上從云臺山周圍開始,沿寶蓋山北側一線,經何家門,直至陽彭山和潤州...[繼續閱讀]
明清以來,鎮江設道署、府署、縣署和將軍署、都統署等。傳統衙署建筑在民國之后大都改建或者拆除,已無從考證,但從1810年(嘉慶十五年)的鎮江地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城內的衙署建筑分布,如圖2-3。清末,行政建筑主要集中在鼓樓崗...[繼續閱讀]
隨著鎮江近代城市建設的發展,特別是鐵路的建設,電報、郵局、公共汽車站等市政交通類建筑逐漸出現。作為新興的建筑類型,它們的出現大大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它們是一個近代城市文明發展和城市近代化的物質基礎。借交通優勢...[繼續閱讀]
到了近代時期,商業建筑及其分布有三大顯著特征:(1)商業建筑的分布呈現明顯變化的趨勢,即從晚清的大市口、五條街一帶轉向集中于大西路一帶的商埠區和港口附近。近代之前府城內一直是商業的集中地帶,特別是大市口中心、南門...[繼續閱讀]
鎮江在清道光年間就已有專業的醫療機構,如中醫普仁診所和安仁堂等,多具有慈善性質。開埠后,西方教會在中國的傳教事業除了通過教堂,還通過相關的教會機構來實現,教會醫院就是其重要的途徑之一。早期專業的西方教會醫院自...[繼續閱讀]
鎮江傳統的教育機構以府學、縣學、書院和私塾為主。1905年,近代教育的變革使得新的教育制度取代了中國傳統的科舉制度,出現了新式學堂,這不僅是文化教育的進步,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方面。從重視個體教育到重視教育制度和...[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