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曲江石峽出現钁、鏟、錛、鑿、鏃等通體磨光的石器農具。钁長身弓背,端刃一寬一窄,長達31厘米,是適于華南紅壤地深翻的利器。石鏟穿孔,石錛雙肩成直角,凹口刃面鑿可開圓槽圓孔,是頗為進步的木作工具。陶器已采用輪制、模...[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廣東曲江石峽出現钁、鏟、錛、鑿、鏃等通體磨光的石器農具。钁長身弓背,端刃一寬一窄,長達31厘米,是適于華南紅壤地深翻的利器。石鏟穿孔,石錛雙肩成直角,凹口刃面鑿可開圓槽圓孔,是頗為進步的木作工具。陶器已采用輪制、模...[繼續閱讀]
河南陜縣青龍澗南岸廟底溝出現挖土工具木耒,乃是該時期的新創造。另有扁平長方形平頭石鏟,縛以木柄,亦是挖土工具。石鐮、半月形石刀、蚌鐮開始使用。制陶采用泥條盤筑法,口沿用慢輪修整。許多陶器使用了接底法,即器身與器...[繼續閱讀]
浙江錢山漾始養蠶,并能用蠶絲織絹和絲帶。絲麻織品精細,麻布之細密度已與現代細布相當。浙江錢山漾已發明了耘田器和戽戽水、罱河泥的工具“千篰”。...[繼續閱讀]
陜西長安客省莊出現半地穴式房屋。平面呈“呂”字形,已分筑為內外兩室。同期在臨潼姜寨等處建筑的房屋則呈圓形或方形,亦有半地穴式或地面式。...[繼續閱讀]
蘭州市南七里河花寨子出現鋸齒形石刀。石刀呈長方形,刃部內凹為半弧形,一側制成齒狀,背部穿孔。另有骨匕首,兩側挖出鑲嵌石刃用的凹槽,柄部鉆孔,并伴有石彈丸、骨鏃、矢箙等武器和獵具。陶器之彩繪不但施于外表,而且開始施...[繼續閱讀]
中原犁耕農業技術產生,冶銅技術發明,陶器生產開始使用陶車,從而發生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即農業與手工業的分離。臺灣西海岸中南部地區產生鳳鼻頭文化,有靴形刀、磨盤、矛、鏃等石器。有圓柱形足鼎、小口寬肩罐、鏤空豆、長...[繼續閱讀]
山東章丘龍山鎮出現銅器——銅錐和銅鏟。石器取材講究、做工精細。骨鐮、蚌鐮、蚌刀、鹿角鋤等為數眾多。陶器已普遍采用輪制技術,器形端正,壁薄質堅,極富特色,其中蛋殼陶厚僅1毫米。玉器、骨器水平甚高,多施雕飾。房屋建...[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