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香港政府與中共有過緊密的合作關系。香港淪陷之后,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曾經安排從集中營逃出的英國官員前往內地,又協助其后成立的英軍服務團(British Army Aid Group)向集中營輸送藥品并刺探日軍的情報。[1]戰后初期,英國在...[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抗戰期間,香港政府與中共有過緊密的合作關系。香港淪陷之后,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曾經安排從集中營逃出的英國官員前往內地,又協助其后成立的英軍服務團(British Army Aid Group)向集中營輸送藥品并刺探日軍的情報。[1]戰后初期,英國在...[繼續閱讀]
抗戰結束的時候,中國國民黨黨內的革命派別已經著手建立政治組織,強化反蔣的力量。1945年10月28日,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第一次全體大會在重慶上清寺“特園”舉行,譚平山主持會議。大會通過了《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政治主張》、...[繼續閱讀]
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于1941年成立于重慶,當時名稱是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年更名為中國民主同盟??箲饎倮?民盟堅持在國統區進行公開和合法的斗爭,引起國民黨的敵視和打壓。1947年4月22日,國民黨機關報《中央日報》發...[繼續閱讀]
1. 臺灣民主自治同盟1947年7月,臺灣“二二八”起義領導人謝雪紅和楊克煌等來到香港,醞釀成立政治組織。1947年11月12日,在中共的幫助、支持和指導下,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籌備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在香港舉行。會議通過選舉產生臺盟...[繼續閱讀]
1948年春天,中共中央認為時機成熟,于是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提出召開新政協。毛澤東為此致函在香港的民革主席李濟深和民盟中央常務委員沈鈞儒,建議由民革、民盟、中共中央發表三黨聯合聲明以為號召;又派出中共華南...[繼續閱讀]
作為當時中國的執政黨,國民黨在香港的組織可分為“官方組織”和“黨團組織”。官方組織是“外交部兩廣特派員公署駐港辦事處”,由兩廣特派專員郭德華主持。該處是國民政府外交部的駐港機構,代表國民政府與香港政府聯絡。...[繼續閱讀]
國民黨駐港澳總支部十分了解宣傳工作的重要性。在日本宣布投降但日軍尚未解除武裝之時,即接收《南華日報》,并改為《時事日報》,以社長邱鑒堂名義向香港軍政府注冊,迅即出版并展開宣傳工作。[1]除此之外,駐港澳總支部還通過...[繼續閱讀]
國民黨在香港的文化工作以文化運動委員會為主體,指導組織香港中國文化協進會、香港音樂研究會、港九美術會、香港中國外勤記者聯誼會、九龍合唱團、香港合唱團、九龍劇團、中華劇藝社、九龍教師協進會、中大同學會、音樂...[繼續閱讀]
國民黨稱香港市民為“僑胞”,香港華人社團為“僑團”。從復員至1949年,駐港澳總支部其中一個重點工作是協助社團復員和創立。這些經國民黨協助成立的社團通常會采取較親近國民黨的立場,見表5-4。表5-4 駐港澳總支部協助調整...[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