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指主體意想的感性對象。在藝術方面主要有四種:自然之象,意中之象,藝術之象,象外之象。它們構成了四個理論層面?!白匀恢蟆笔撬囆g家的觀照對象,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說“神用象通”。它既是具體個別的感性形態...[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一般指主體意想的感性對象。在藝術方面主要有四種:自然之象,意中之象,藝術之象,象外之象。它們構成了四個理論層面?!白匀恢蟆笔撬囆g家的觀照對象,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說“神用象通”。它既是具體個別的感性形態...[繼續閱讀]
本義為疆界,《周禮·夏官》“國都之竟”鄭玄注:“竟,界也?!薄墩f文》亦云:“界,竟也?!薄熬埂笔恰熬场钡谋咀?。后借以表現人的心靈特有的氛圍和圖景,如心靈境界。早期佛經翻譯中多用此語,如《無量壽經》:“斯義宏深,非我境...[繼續閱讀]
中國古代心理美學術語。中國人認為,物有其體,體有其勢,“勢”是“物”發展的外在趨勢,也是事物運動的自然規律,是構成事物之間差異的基本特點。如劉勰云:“勢者,乘利而為制也。如機發矢直,澗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圓者規體,其...[繼續閱讀]
中國古代心理美學術語。從字義上說,本來指奔跑,后借以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態度,有“超逸”、“放逸”、“野逸”、“高逸”之語?!墩撜Z》中就有“舉逸民”之說,“逸民”就是那些節行高逸不凡的人。魏晉時期,士林重放逸...[繼續閱讀]
中國古代心理美學術語。老子曾以“妙”為“道”的同義語,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肚f子》中也以“妙”來說明求道者最后達到與“道”融為一體的人生境界。東漢桓譚論琴曲云:“妙曲遺聲?!备狄阏撐枰嘣?“激楚結風...[繼續閱讀]
或稱“天樂”。由莊子提出。指無限快樂的審美享受與自由心境。主要見于《莊子·至樂》,篇中首先提出“天下有至樂無有哉”這一設問。接著指出天下“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莊子認為,這種世俗之樂并不是...[繼續閱讀]
指自然、人生與藝術的真正主宰。出自《莊子·齊物論》:“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己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薄半蕖?跡象。此句意為,萬物似有主宰,但索其跡象而不得,又似無須主宰,盡在自然情理中。引入文藝創作理論...[繼續閱讀]
《荀子·正名》指出:“性(生)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边@就是說,人由陰陽之氣相和而生,人的感官與外物接觸,就自然而然地產生感應,這就是人的本性。這里所說的“感應”,是人心對外物產生的反應,包括人的所有認...[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