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白馬河,原為朱稽河之第5溝。1949—1952年,將朱稽河支流蘆家河、瓦窯溝河、五里橋河、第4溝并入第5溝舊套,筑堤束水,漫灘行洪,以為干河,命名為白馬河。又將大沙河之北支掘頭河、民灶河、豆餅河、牛腿河歸并疏通為牛腿河,入...[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又名白馬河,原為朱稽河之第5溝。1949—1952年,將朱稽河支流蘆家河、瓦窯溝河、五里橋河、第4溝并入第5溝舊套,筑堤束水,漫灘行洪,以為干河,命名為白馬河。又將大沙河之北支掘頭河、民灶河、豆餅河、牛腿河歸并疏通為牛腿河,入...[繼續閱讀]
舊河主流源于夾谷山區,流域范圍自青口河至大沙河,面積560平方千米。下游支分為5條溝,第1、2、3溝并為北派唐生河入三角洋口;第4、5溝合瓦窯溝河、蘆家河、牛腿河為南派入范家口。經1949—1952年整治,廢5溝為范河、朱稽河、朱稽副...[繼續閱讀]
舊名小沙河、洙水,現有支流18條。主流源出莒南縣書院村北之草溝,在三界首村南入縣境,至城東鄉下口村東南入海,全長64千米,縣境內長47.5千米。全部流域面積493平方千米,縣境內267平方千米。青口河流域85%為丘陵山區,地面高差150米...[繼續閱讀]
原為1954年開挖的青口河分洪道南堤取土溝,經1960、1965年兩次擴大成此河。源于塔山鎮大莒城村,沿塔青干渠向東,至原城東鄉小沙村東入海,長16千米,流域面積41.3平方千米,河道與擋潮閘最大排澇流量52.91立方米/秒。1954年8月,為減輕青...[繼續閱讀]
舊名堯水,原為大石橋河、木頭溝河、小泥河三條小河,水系紊亂,經1949、1955、1960年三次整治成今河。源自大吳山東麓,經厲莊村內東南流,至海頭鎮新河村東南經興莊口入海,長27.5千米。有塔山河(又名毛莊河)、黃莊河、上莊河、木頭...[繼續閱讀]
龍王河有大支流六條,主流源于莒南縣五蓮山南麓,稱絡車河;至金山鎮石埠與小河埃兩村間入縣境,經朱汪村東南流,稱朱汪河;又經原龍河鄉龍王廟村南,稱龍王廟河;至海頭鎮梁東沙村東入海,??诜Q朱蓬口。主流全長75千米,縣境內長2...[繼續閱讀]
又名袖珍河、荻水河、汾水河,為贛榆區與日照市界河。源出莒南縣五蓮山東麓,在原馬站鄉西棘蕩村入境,至荻水口入海,全長46千米,河道高差383米,流域面積380平方千米,已發生最大洪峰流量約2000立方米/秒。贛榆區境內河長9千米,流域...[繼續閱讀]
在西南部贛榆與東海交界,有一個水面遼闊的人工湖。湖內碧波蕩漾,漁帆點點,輕鷗在湖面上翱翔,鯉魚在湖水中爭游,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這就是江蘇省最大的人工湖——石梁河水庫。石梁河,源于山東省郯城縣大沙河鎮,東流經石...[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