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在天津的傳播比較早。1920年在李大釗的領導下,張太雷在天津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8月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天津設立支部;1924年3月成立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天津地方執行委員會,同年7月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天津...[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馬克思主義在天津的傳播比較早。1920年在李大釗的領導下,張太雷在天津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8月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天津設立支部;1924年3月成立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天津地方執行委員會,同年7月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天津...[繼續閱讀]
16世紀歐洲基督教發生宗教改革運動,分裂為新舊兩派,即天主教與基督教,成為新興資產階級的殖民工具,向海外擴張勢力。明朝萬歷十年(1582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攜帶鐘表、天文儀器、地圖等“西方異物”,以介紹西方科學知識...[繼續閱讀]
天津自雍正年間(1723—1735年)“改衛為州”,“升州為府”,已是“地當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車”的“一大都會”,但城區面積并不大,在道光年間(1821—1850年)不過10平方公里左右。天津開埠后,城廂南郊的沼澤地陸續被劃為英、法、美、...[繼續閱讀]
海河是華北五大河(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匯潴入海的尾閭,由于河道多彎,疏浚不力,上游帶來的大量泥沙沉積淤塞,如1896年至1897年間有的河段水深不過五六英尺,致使航行不暢,1898年竟沒有一只輪船可以開到租界碼...[繼續閱讀]
天津開埠前的道路多系狹窄的土路,僅有通往京師與外省的幾條官驛大道以及通往大沽口的海河疊道略為寬敞。英、法、德、日租界開辟以后,首先對道路進行全面規劃,縱橫走向比較規范,修筑道路使用了蒸汽壓路機等先進設備。19世...[繼續閱讀]
租界與老城區最明顯的區別表現在房屋建筑方面,歐洲風格的公共建筑與民用建筑展示了租界的風貌特色,也為天津繪就一道充滿異國情調的風景線。19世紀60年代,英、法租界尚未進行規劃性的開發,所建房屋多是一二層的簡易房舍,就...[繼續閱讀]
天津的社會公用設施的近代化,也是從租界開始引進并逐漸推廣的,在國內起步比較早。煤氣。光緒十四年(1888年),在英租界成立了煤氣公司(當時稱“地火公司”),并于光緒十六年(1890年)開始對英租界供氣,年生產能力為154萬立方英尺...[繼續閱讀]
1914年8月德、奧兩國同英、法、俄等國開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國作為協約國成員,北京政府于1917年3月14日宣布與德國斷交,并決定收回天津與漢口的德租界。3月15日,直隸省長朱家寶根據北京政府內務部的訓令,派天津警察廳長楊...[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