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開局祠庭”,宗族要設立“譜局”,譜師則以自己的修譜堂號命名“譜局”,如王魯的“就正堂”,王寶琪的“為政堂”,王銓椒的“茹古齋”,王志宦的“紹槐堂”,林時生的“問禮堂”,等等。在民國以前的小農經濟時...[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舊時“開局祠庭”,宗族要設立“譜局”,譜師則以自己的修譜堂號命名“譜局”,如王魯的“就正堂”,王寶琪的“為政堂”,王銓椒的“茹古齋”,王志宦的“紹槐堂”,林時生的“問禮堂”,等等。在民國以前的小農經濟時...[繼續閱讀]
東源木活字印刷是與譜牒文化結緣的,翻開浙南閩北各地各年代的族譜,發現扉頁幾乎都有“平陽坑鎮東源(東岙)村×××梓輯”的落款。舊時新徒入行,師徒行過見面禮,師傅口授入行“三心”:留心、小心、堅心。然后教授識...[繼續閱讀]
人之有祖,猶水木之有源;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宗譜印刷完成,便成為宗族的象征,帶上了神圣的色彩。為此,宗族要選定吉日吉時,在宗祠中舉行隆重的圓譜祭祖儀式,將新修的宗譜擺上祠堂的主祭案頭,享受香火供奉。這...[繼續閱讀]
王超輝(1955.12.28—),國家級木活字印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平陽坑鎮東源村王氏家族第三十三世二房三木活字印刷傳人。王超輝1974年,19歲的王超輝拜房份同輩譜師銓坤為師,初學入門,宗譜使用的繁體字就讓只有小學文化...[繼續閱讀]
王釧巧(1956.8.12—),浙江省木活字印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平陽坑鎮東源村王氏家族第三十三世六房四木活字印刷傳人。1973年,王釧巧初中畢業,在當時農村算是有知識的,曾想謀一份代課教師的工作,他的一位房份叔叔說...[繼續閱讀]
21世紀之初的2001年,一段不起眼的文字圖片開始為海內外注目:“在電腦照排帶來印刷速度高速而方便的今天,在浙江南部山區、飛云江中游南岸的一個山旮旯里,一個叫東源的村莊有家還全手工操作的木刻活字印刷作坊?!?002年...[繼續閱讀]
瑞安市積極開展木活字印刷技術這項遺產的繼承和保護工作。2006年,根據文化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保護的工作部署,瑞安市文化新聞廣電出版局立即對木活字印刷技術進行重點調查,2007年3月,將其列入瑞安...[繼續閱讀]
在東源村發現木活字印刷遺產之時和媒體報道之初,時任瑞安市平陽坑鎮黨委書記胡志躍,時任瑞安市風景旅游管理局局長黃友金及時任瑞安市文物館館長李刃就注意到這項遺產的重要意義,在各種場合游說和宣傳,各級黨委、政...[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