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鹽之法,由來已久。象山從漢、唐、宋以來一直采用海水制鹵、煮鹽,延續到新中國成立以后。象山杉木洋村等地,如今尚使用煮鹽之法,經歷了漫長的兩千年歷史。元代陳椿《熬波圖》是宋元時期江浙海鹽生產技藝的系統總結,今天象...[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煮鹽之法,由來已久。象山從漢、唐、宋以來一直采用海水制鹵、煮鹽,延續到新中國成立以后。象山杉木洋村等地,如今尚使用煮鹽之法,經歷了漫長的兩千年歷史。元代陳椿《熬波圖》是宋元時期江浙海鹽生產技藝的系統總結,今天象...[繼續閱讀]
利用風力和日光的蒸發,使鹵成鹽的方法稱為曬制。從“煮鹽”到“曬鹽”,這是鹽業生產的一大進步。中國海鹽曬制始于何時,尚無定論,南宋孝宗、光宗時人程大昌提出:“今鹽已成鹵水者,曝烈日中,數日即成方印,潔白可愛;初小,漸大...[繼續閱讀]
灘曬是在板曬基礎上的一大進步,是指鹵水在平整的池面上,經日光和風力作用,通過蒸發濃縮成鹽。象山灘曬主要經歷了缸坦灘、缸磚灘、流枝灘、黑膜灘等過程,積累了豐富的灘曬經驗。一、缸坦灘設備缸坦灘是指使用碎缸片鋪墊結...[繼續閱讀]
鹽業是古代一個重要產業,擁有相當數量的從業人員,自然也和其他產業一樣,產生了自己的行業祖宗崇拜。史載,夙沙氏[1]是我國人工制鹽的創始者,最先煮海為鹽;膠鬲[2]是最早有文字記載的鹽商,原為商紂王的大夫,遭紂王之亂后隱遁經...[繼續閱讀]
悠久的海鹽文化歷史、長期的鹽業生產勞動,自然形成了與之相關聯的鹽鄉習俗。雖然后來許多鹽區變成了糧食生產區,但這些鹽俗還是長期地保留在人們生活中,保存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今天,我們還可以從這些習俗中看到鹽文化的...[繼續閱讀]
象山歷來為漁鹽之鄉,人們長期從事鹽業生產勞動,自然形成了與鹽業生產、生活相關聯的語言。鹽鄉語言具體表現在諺語、歇后語和常用詞匯中,滲透了鹽業生產的勞作、經驗、技藝、體會,也表現了對鹽的認識和感受。其中既有勞作...[繼續閱讀]
古代鹽工都是普通勞動者,其曬鹽技藝不入史冊,故生產技藝傳承譜系不詳。經深入鹽區調查,民間還保留著對近代象山曬鹽業代表人物的記憶。象山灰曬、灘曬在民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嚴紀鰲、章金水等人。20世紀50至60年代的代表人...[繼續閱讀]
象山曬鹽歷史悠久,區域廣闊,而且持續至今,可謂經久不衰。新中國成立以后,象山充分利用海洋資源發展鹽業生產,開辟了白巖山鹽場、新橋鹽場、旦門鹽場、昌國鹽場、花岙鹽場五大鹽場,并保留了傳統的金星鹽場、番頭鹽場、杉木...[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