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氯乙烯人造革是第一代人工革。20世紀20年代,科學家們通過對天然皮革的化學成分和組織的分析研究,并對天然高分子進行化學改性,于1921年首先開發出硝化纖維漆布,標志著聚氯乙烯人造革的起步。1931年發明的貼合法生產聚氯乙烯...[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聚氯乙烯人造革是第一代人工革。20世紀20年代,科學家們通過對天然皮革的化學成分和組織的分析研究,并對天然高分子進行化學改性,于1921年首先開發出硝化纖維漆布,標志著聚氯乙烯人造革的起步。1931年發明的貼合法生產聚氯乙烯...[繼續閱讀]
由于聚氯乙烯人造革存在的缺點,此后科學家們經過將近30年的努力研究,終于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這期間標志性的事件主要有:1953年德國拜爾公司最早申請了聚氨酯合成革專利,1963年日本興國化學公司制造出聚氨酯合成革,1964年美國...[繼續閱讀]
超細纖維聚氨酯合成革采用了與天然皮革中束狀膠原纖維結構和性能相似的束狀超細纖維,加工成三維網絡結構的高密度無紡布,填充微孔結構的聚氨酯,經特殊的后加工整理而成。該產品結合新研制的具有開孔結構的聚氨酯漿料浸漬...[繼續閱讀]
在國際上,人造革、合成革生產行業已有著60多年發展歷史。1958年,中國開始研制生產自己的人造革,這在整個中國的塑料工業中算是發展比較早的行業。近年來隨著全球產業轉移的不斷推進,人造革、合成革產業中心逐漸由世界向我國...[繼續閱讀]
干法工藝是指將革樹脂中的溶劑揮發成膜而得到產品的一種工藝。干法聚氨酯工藝可分為直接涂層法和轉移涂層(離型紙)法。直接涂層是將涂層劑直接施加在基材上的一種工藝,基材可以是織物,也可以是凝固涂層的產品或轉移涂層的...[繼續閱讀]
濕法工藝是指通過水浴將革樹脂中的溶劑置換出來并干燥成膜的一種工藝。一般流程是:在聚氨酯樹脂中加入二甲基甲酰胺(DMF)溶劑、填料和其他助劑制成工作液,經過真空機脫泡后,浸漬或涂覆與基布上,然后放入水中置換溶劑(通常為...[繼續閱讀]
無論干法還是濕法制造的坯革,其表面必須經整飾后,才能成為聚氨酯合成革成品。對坯革進行整理修飾,賦予表面特殊的顏色與花紋,從而達到外觀與內在使用性能的要求,是提升合成革產品質量的重要環節。整飾主要有改色、印花、壓...[繼續閱讀]
成膜劑是能夠形成連續薄膜的物質,決定著涂層的基本性質。合成革使用的成膜劑基本為聚氨酯,是涂層劑的主體。聚氨酯全稱聚氨基甲酸酯,是由異氰酸酯與多元醇反應制成的一種具有氨基甲酸酯(—NH—CO—O—)鏈段重復結構單元的聚...[繼續閱讀]
按工藝可分為濕法加工助劑、干法加工助劑、水性加工助劑、染色加工助劑和功能性助劑等。①濕法加工助劑:主要有滲透劑、調泡劑、軟化劑、防黏劑和流平劑等。滲透劑的主要作用是調節濕法樹脂對革基布的滲透速度,有的滲透劑...[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