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西南地區,以呂梁山脈為依托,位于汾(陽)離(石)公路以南,同蒲鐵路以西,黃河以東。北與晉西北抗日根據地接壤,是保衛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所在地陜甘寧抗日根據地的東部屏障和聯結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紐帶。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晉西南地區,以呂梁山脈為依托,位于汾(陽)離(石)公路以南,同蒲鐵路以西,黃河以東。北與晉西北抗日根據地接壤,是保衛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所在地陜甘寧抗日根據地的東部屏障和聯結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紐帶。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繼續閱讀]
陜甘寧邊區,位于六盤山以東,長城以南,黃河以西,涇水以北地區。地處黃土高原,塬、梁、峁、溝壑縱橫,冬季較長,人煙稀少。這里,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紅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得以保存下來的惟一革命根據地,成為紅軍主力到...[繼續閱讀]
冀南地區,位于平漢鐵路以東,滄(州)石(家莊)公路以南,衛河以西和漳河以北的平原地區。1937年10月,日軍侵占德縣、邯鄲后,冀南平原地區成為敵后。中共冀南特委,立即在隆平組織了冀南抗日游擊隊,在南宮一帶組建了八路軍別動大隊...[繼續閱讀]
冀魯邊地區,東靠渤海灣,南抵黃河,西達津浦鐵路,北接(天)津(塘)沽地區。1937年7月至1938年4月,中共冀魯邊工委領導這一地區人民,舉行抗日武裝起義,初步打開了冀魯邊區的抗戰局面。為了發展冀魯邊抗日根據地,八路軍第115師第5支隊和...[繼續閱讀]
冀東地區,南臨渤海,西接平津,北依長城,是連接東北與華北的走廊。七七事變后,中共河北省委和冀熱邊特委,就開展了抗日宣傳,組織起抗日游擊隊和學生、婦女等群眾抗日團體,進行公開的抗日武裝斗爭。1938年2月9日,毛澤東電示朱德...[繼續閱讀]
1935年一二·九運動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擴大會議后,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形勢下,中共中央不失時機地加強了與閻錫山的統戰工作。1936年5月,中共中央在紅一方面軍東征回師陜北發表《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繼續閱讀]
山東,地處黃河下游、華北東翼;東部山東半島伸入黃海、渤海之間,為平津海上的門戶;南、北與蘇、皖、豫、冀接壤。境內地形復雜,魯中、魯南地區,泰山、沂山、蒙山、魯山巍峨挺拔;魯西、魯北地勢平坦,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大運...[繼續閱讀]
冀中地區,地處平漢、北寧、津浦鐵路,滄石公路和北平、天津、石家莊等大城市之間;地勢平坦,沃野千里,河流縱橫,公路、大道交織;著名的白洋淀等湖泊,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冀中平原上。這里,人口稠密,物產豐富,盛產糧棉,并...[繼續閱讀]
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指示和決定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編入國民革命軍戰斗序列,這在部隊中是一次很大的組織和思想轉變,給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圍繞著改編問題,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在改編前后,作出了一系列指示和決定。...[繼續閱讀]
八路軍面對強敵,在武器簡陋、裝備后進的情況下,為了適應敵后作戰尤其是游擊戰爭的需要,通過開辦軍政干部學校和召開業務會議等,認真學習毛澤東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等軍事著作,教育廣大指戰員充分認...[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