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主力脫離陜甘寧邊區后方基地挺進華北敵后,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給后勤保障工作,提出了新問題。平型關戰役后,華北進入深秋、初冬,干部、戰士穿著單衣、草鞋,有時因吃不上飯影響作戰行動。人多槍少,不少人背著大刀、扛著...[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八路軍主力脫離陜甘寧邊區后方基地挺進華北敵后,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給后勤保障工作,提出了新問題。平型關戰役后,華北進入深秋、初冬,干部、戰士穿著單衣、草鞋,有時因吃不上飯影響作戰行動。人多槍少,不少人背著大刀、扛著...[繼續閱讀]
武漢,由武昌、漢陽、漢口三鎮組成,位于華夏腹地的江漢平原,是平漢、粵漢鐵路和長江、漢水的交會點,為長江中游地區的水陸交通樞紐。順江而下,東經贛、皖、蘇,直抵上海;溯江而上,西聯川、滇;南通湘、廣;北穿豫、冀,可達平、津...[繼續閱讀]
廣州、武漢失守后,國際國內形勢和敵、我、友的方針、任務發生了重大變化。日本帝國主義在軍事戰略上,被迫由速戰速決轉入戰略持久,不得不準備長期對華作戰,但為準備南進,又急于解決中國問題;由戰略進攻改為以保守占領區為...[繼續閱讀]
全國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八路軍山東縱隊剛剛成立,缺乏骨干;抗日根據地初創,尚沒有普遍建立抗日政權,且不鞏固。為增強山東敵后的骨干力量,發展與鞏固抗日根據地,中共中央軍委于1938年11月25日指示八路軍總部,令第115師師部...[繼續閱讀]
1938年10月,全國抗戰剛剛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時,八路軍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已發展到約10萬人,并初步創建了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但部隊成分新,缺少骨干,戰斗力較弱,抗日根據地共產黨黨政建設不夠有力。針對這種狀況,中共中央軍委命...[繼續閱讀]
廣州、武漢失守后,冀南平原成為日軍華北方面軍進攻的重點地區。1938年11月14日至30日,日軍華北方面軍第114師團和獨立混成第3旅團各一部,共3700余人,侵占了冀南敵后平原抗日根據地邊緣的寧晉、故城、恩縣、高唐和永城及魯西北平...[繼續閱讀]
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國內階級矛盾降低為次要矛盾的形勢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于1936年5月8日決定創辦紅軍大學。1936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簡稱“抗大”)在瓦窯堡正式成立,校長林彪,教育長羅...[繼續閱讀]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軍民反“掃蕩”作戰1939年5月8日至9日,日軍華北方面軍第109師團和獨立混成第3旅團各一部,共5000余人,分別由五臺縣城、繁峙及其以東的砂河鎮、大營出動,合擊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北岳區五臺縣城東北的豆村和臺懷鎮...[繼續閱讀]
冀中平原軍民反“掃蕩”作戰為準備對冀中進行全面“掃蕩”,日軍華北方面軍以第110師團一部,先后于1940年2月21日至3月5日和3月17日至30日,由定縣、安國和高陽、河間、武強、安平、蠡縣出動,分別對滹沱河兩岸和滹沱河以北、潴龍...[繼續閱讀]
全國抗戰爆發后,國民黨在中共倡導、全國人民壓力和日本帝國主義軍事威脅下,與共產黨正式實現了第二次合作,攜手抗日。但全國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由于國際國內各種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政治誘降為主、軍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