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陽縣城自春秋戰國時期,魏文侯十七年(前429)于河水北岸(今黃河西岸莘里村)筑城,因城位于合水之北,故稱合陽。后幾經變遷,至隋文帝開皇十六年(596)縣治由故城遷至今址,至此便有了東街村域。歷經唐、宋、金、元幾朝的發展,到了...[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合陽縣城自春秋戰國時期,魏文侯十七年(前429)于河水北岸(今黃河西岸莘里村)筑城,因城位于合水之北,故稱合陽。后幾經變遷,至隋文帝開皇十六年(596)縣治由故城遷至今址,至此便有了東街村域。歷經唐、宋、金、元幾朝的發展,到了...[繼續閱讀]
明、清時,東街村這塊地域是西河鄉、洽陽里的一部分,到中華民國時期則屬城關鎮第三保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東街村正式建制歸一區城關鄉管轄,下設10個村民小組,含東莊子村、康家坡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歸合陽鎮...[繼續閱讀]
1949年以前,全村119戶、510人,均屬于小農經濟家庭,村上除了4戶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外,占全村人口60%的貧雇農沒有土地或靠租種土地和幫工維持生活,溫飽沒有保障。其他中農及小土地出租、小土地經營也只能解決溫飽問題,更談不上購置...[繼續閱讀]
新中國成立前,東街村119戶人家,僅有十余戶富戶人家,他們穿綢掛緞,衣食無憂。百分之九十的村民生活在貧困之中。村民們耕種土地,只求溫飽,常年吃著粗茶淡飯,穿著粗布衣衫。由于耕作條件有限,生產力低下,村民們長期處于男耕女...[繼續閱讀]
新中國成立前,村民的居住環境貧富差異很大。富戶人家院大房高,建筑形式為青磚藍瓦,松木屋架一磚到頂的四合院(上房、門房、廂房)。一般村民居住小院,建有土木結構的廈房,多為五間一幢或三間一幢。蓋房的程序是先打背墻,再立...[繼續閱讀]
隨著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的各類交通工具正在經歷著日新月異的變化。20世紀60年代前,村民出行辦事、走親訪友主要是步行,個別戶有自行車。到70年代,名牌自行車憑指標才能買到,其中叫得最響的是“永久”“鳳凰”“飛鴿...[繼續閱讀]
合陽客運公司地處合陽縣城關鎮東街轄區內,位于黃河路2號,是合陽縣唯一的一類汽車客運企業,始建于1957年隸屬渭南市汽車運輸有限責任公司。為更好地服務廣大旅客,方便人民群眾出行,發展客運市場,搞活經濟,擴大經營規模,于200...[繼續閱讀]
東街村的變遷與縣城一樣,經歷了隋、唐、宋、金、元、明、清、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歷史上東街村始終是縣城的文化、商業、交通的中心。據縣志記載,新中國成立前,東街村轄區有元圣祠、關帝廟、太清觀、城隍廟、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