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的發明,使我們的祖先正式從吃生食進化到吃熟食,使他們可以將谷物作為自己日常的固定食品。飲食習慣的改變對古人的智力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使古人可以定居在一個地方以種植谷物來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繁衍。在鬲出現...[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鬲的發明,使我們的祖先正式從吃生食進化到吃熟食,使他們可以將谷物作為自己日常的固定食品。飲食習慣的改變對古人的智力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使古人可以定居在一個地方以種植谷物來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繁衍。在鬲出現...[繼續閱讀]
鬲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它不僅反映出技術方面的進步,而且也揭示出人類生活方式的重大改變,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在人類發展史上開辟了新紀元,它加強了早期人類定居的穩定性,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我國...[繼續閱讀]
[1]裴文中《中國古代陶鬲及陶鼎之研究》,《裴文中史前考古學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2]胡喬木《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3]張江凱、魏峻《新石器時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4]王瑞平《火...[繼續閱讀]
我國新石器時代制陶鬲所用原料陶土均就地取材,但不是一般的黃土或粘土,而是經過一定的選擇,簡單的加工,如淘洗。黃河流域的陶鬲不是用黃土,而是選用紅土、沉積土、黑土等,而且,在仰韶文化時期即已知道用水洗沉淀的方法去掉...[繼續閱讀]
在新石器時代,陶鬲主要是手制成形。手制的方法可以分為三種:一、捏塑法,一般小型陶器多用此法成形,因此壁上常留有指紋,器形也不太規整;二、模制法,采用局部模制的辦法;三、泥條盤筑法,先將塊泥制成泥條,然后圈起來,一層一層...[繼續閱讀]
為了增加陶鬲的美觀,在陶鬲未燒之前,對表面進行修飾加工,如器表磨光,加飾陶衣,再就是加上紋飾。陶器表面的紋飾不僅有加固陶坯和增添美觀的效果,而且不同種類的紋飾往往成為某一文化的特征。制做紋飾的方法大體有下列幾種...[繼續閱讀]
制造陶鬲最后也是關鍵的一道工序是燒成,燒成溫度為攝氏600-900度左右。起初陶鬲曾有一個平地堆燒的過程,后來人們發明了窯。從陶窯的結構看,有橫穴窯和豎穴窯兩種。橫穴窯的特點是在圓形窯室的前方有較長的穹形火膛,燃燒時火...[繼續閱讀]
齊家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因1924年首次發現于甘肅和政縣齊家坪而得名,距今4600-3600年。彩繪陶鬲夏、商時期高24.4厘米,口徑18厘米位于甘肅省和政縣齊家坪等地的齊家文化遺存中發現了陶鬲等炊器,齊家文化的氏族部落生活在...[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