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風地動儀是漢代科學家張衡的杰作。據《后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92)到安帝延光四年(125),30多年間共發生了26次大的地震。震區有時波及幾十郡,地裂山崩、江河泛濫、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張衡經過長年研究...[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候風地動儀是漢代科學家張衡的杰作。據《后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92)到安帝延光四年(125),30多年間共發生了26次大的地震。震區有時波及幾十郡,地裂山崩、江河泛濫、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張衡經過長年研究...[繼續閱讀]
渾儀是中國古代用于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觀測儀器,創制時間大約在戰國初期,西漢時代已有明確記載。它以渾天說為理論基礎,認為“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蛋丸,地如雞中黃”,原始的渾儀可能由兩個環組成,一個是固定不動的赤道環...[繼續閱讀]
渾儀的眾多環圈交錯,遮掩天區,影響觀測范圍。為此,沈括取消了渾儀的白道環,又改變一些環的位置,使它們不擋住視線。郭守敬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將渾儀的各組圓環分別安裝,制造了簡儀。它取消了白道環、黃道環,把赤道裝置...[繼續閱讀]
水運儀象臺(圖4-7)是中國古代首創的大型天文儀器,由北宋蘇頌、韓公廉等創建,元祐七年(1092)完成,靖康二年(1127)被毀。臺高12米,寬7米,為木結構建筑,分為功能、動力、控制和傳動四大系統。功能系統由渾儀、渾象和報時機構組成,分...[繼續閱讀]
游標卡尺是測量長度的精密工具,由主尺、固定卡爪、游標架、活動卡爪、游標尺等組成。測量時用主尺和活動尺將待測部位卡住,既方便讀數,又能消除刻度對不準引起的誤差,可以方便地測量圓形物體和異形體的內、外寬度及深度...[繼續閱讀]
指南針是利用磁性來判別方位的儀器,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中國古代的指向儀器如指南龜(圖4-10)、指南魚、指南針(圖4-11、圖4-12、圖4-13)和羅盤等,其基本原理都是在地磁場作用下,使磁針指向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磁針的北極...[繼續閱讀]
1.磁針與羅盤的發明羅盤,又叫“地羅經”“羅經盤”,是將磁針與刻度盤結合在一起的一種辨識方向的儀器。在古代,羅盤廣泛應用于航海和堪輿。我國古人很早就發現了磁體的指極性,但天然磁石指極性弱,容易受震失去磁性。磁針的...[繼續閱讀]
古琴為七弦琴,至遲在西周出現,到春秋時期盛行于士族階層,伯牙即是當時的操琴名家。魏晉時期的古琴已有琴徽,與現今的古琴形制基本相同。傳世古琴以唐琴最為名貴。唐代著名的斫琴家四川雷氏家族所制的琴被尊稱為“雷琴”。...[繼續閱讀]
這一技藝源于清宮廷樂器制作。從清朝至今,宏音齋笙管制作歷經吳啟瑞、吳文明、吳仲孚(圖5-5)、吳景馨四代傳人,現已按傳統師傅帶徒弟口傳心授的傳統方式傳承到第五代。宏音齋笙管樂器(圖5-6)包括笙、管、笛、簫、嗩吶、塤等...[繼續閱讀]
蘇州樂器制作歷史久遠。宋代樂器生產集中在樂鼓巷,即今史家巷一帶。明代昆曲的繁榮促進了蘇州樂器行業的大發展,西城附郭一帶是各種樂器集中生產地點。清代蘇州樂器生產因江南評彈、曲藝的昌盛而達到鼎盛。據《吳縣志》記...[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