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葬土葬是將死者直接或以棺木收殮后埋葬于土地中的喪葬形式。土葬是酒泉最普遍的喪葬方式。土葬最早源于遠古時期,由于受到當時生存條件的限制,人們對于死去同伴的遺體,只做簡單的掩埋處理。此后,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一、土葬土葬是將死者直接或以棺木收殮后埋葬于土地中的喪葬形式。土葬是酒泉最普遍的喪葬方式。土葬最早源于遠古時期,由于受到當時生存條件的限制,人們對于死去同伴的遺體,只做簡單的掩埋處理。此后,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繼續閱讀]
喪葬禮儀,是指安葬和哀悼死者的一系列喪葬禮儀活動。酒泉古代喪葬禮儀以葬禮為中心,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內容。一、喪葬準備敦煌寫本中保存了大量古代酒泉民間喪葬儀式準備環節的內容,主要有卜葬地、挖掘墳墓、選擇吉時良...[繼續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開始實行殯葬改革,提倡喪事從簡。1985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確定了積極地、有步驟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構筑殯葬管理服務體系,提倡節儉、文明辦喪事。但土葬是酒泉最主要...[繼續閱讀]
酒泉歲時節日起源于神話傳說。相傳先秦時期居于河西走廊祁連山一帶的部落酋長西王母,是管理歷法的大巫師,每到天象變化時,她便要率部落進行祭祀。后來,她創造了歷法,并進行定期祭祀活動,這樣便形成了當時的祭日、月、星的...[繼續閱讀]
酒泉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生息、交流的大舞臺。至2010年,酒泉市有40個民族,總人口109.6萬人,其中有少數民族39個,人口6.2萬人,約占總人口數的5.66%。人口規模在千人以上的民族有:回族17715人,東鄉族22023人,蒙古族6216人,哈薩克族3304人,裕...[繼續閱讀]
社,即土地神,“社”字由“示”和“土”組成,乃為“祭土”之意;火,即火祖,也就是傳說中的火神。因此,社火也就源于人們在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中,而產生的祭祀社與火的風俗。因古代社火排練和演出時都要放火,名曰煨火,因此又...[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