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羊皮筏子承載了蘭州地區悠久而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在蘭州流傳著一句“千年的筏子,百年的橋,萬里黃河第一漂”。從《后漢書·鄧訓傳》所載的“縫革為船,置于箅上,以渡河”算起,羊皮筏子至今已愈一千九百余年的歷史。由此可...[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蘭州羊皮筏子承載了蘭州地區悠久而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在蘭州流傳著一句“千年的筏子,百年的橋,萬里黃河第一漂”。從《后漢書·鄧訓傳》所載的“縫革為船,置于箅上,以渡河”算起,羊皮筏子至今已愈一千九百余年的歷史。由此可...[繼續閱讀]
“我曉得,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哎,九十九道彎上九十九只船,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桿,九十九個艄公來把船兒搬哎……”一首高亢、蒼涼、雄健、悠揚的黃河船夫曲把我們帶到了九曲十八彎的母親河上。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于...[繼續閱讀]
談到羊皮筏子的源起,最早證之史冊的記載,出現在《后漢書·鄧訓傳》中,書中講述的是東漢章帝章和二年(88年)張掖太守鄧訓出河湟,接任護羌校尉,對諸羌實行懷柔之策,眾羌歸附。唯獨羌西迷唐不服,退居大小榆谷(今貴德黃河南岸)對...[繼續閱讀]
羊皮筏子是古代勞動人民在與大自然的斗爭和依存過程中,巧妙利用自然環境生產的原材料,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技能,滿足于生產、生活需要創造出來的交通工具。在二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為黃河上中游及兩岸各族人民帶來便利...[繼續閱讀]
蘭州黃河段在1949年以前水上運輸基本都是由羊皮筏子承擔,所以就有眾多的碼頭,如河口碼頭,沙井驛碼頭,上河沿碼頭,雷壇河碼頭,水北門碼頭(永昌路北口),水洞樓碼頭(今水車博覽園),廟灘子碼頭等。不但碼頭多,而且從事皮筏運輸的人...[繼續閱讀]
當現代的人們在黃河母親雕像至中山橋段的濱河小道上信步漫游時,時而就能看到有幾只羊皮筏子在河上悠閑的漂蕩。遠遠望去,如一葉扁舟,人筏混為一體,隨波逐流;近看則見在緊貼水面的皮筏子上,坐著三五個游客,興高采烈,喊著唱著...[繼續閱讀]
兩兩虛舟竟日橫,阿誰南揖攬澄清。數聯渾脫輕如葉,時向中流自在行。這是古代蘭州詩人劉應甲寫的《大船古渡》中描寫羊皮筏子的詩句。歲月悠悠,時光如流,說不盡的古道輝煌水路繁華,滄海桑田。如今的航空,鐵路,公路,高速公路四...[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