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戰爭的影響,宋朝建立的很多書院都毀于戰火。不過,由于元統治者提倡程朱理學,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令江南諸路設立小學的同時,在“先儒過化之地,名賢經行之所,與好事之家出錢粟贍學者,并立為書院”①。因此,書院在...[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由于戰爭的影響,宋朝建立的很多書院都毀于戰火。不過,由于元統治者提倡程朱理學,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令江南諸路設立小學的同時,在“先儒過化之地,名賢經行之所,與好事之家出錢粟贍學者,并立為書院”①。因此,書院在...[繼續閱讀]
自仁宗慶歷年間起,北宋先后出現三次興學高潮。在這興學潮流涌動下,官辦小學也隨之發展起來。據現有文獻推測,寧波最早的官辦“小學”可能出現于慶歷八年(1048)。當時,王安石任職鄞縣縣令,他在建縣學的同時,設立“小學”。①...[繼續閱讀]
宋代之前的蒙學教材多以識字讀本為主,之后,蒙學教材出現分類編寫的現象,以滿足啟蒙的不同需求。寧波學者編寫的蒙學教材在當時頗具代表性,著名的有北宋鄞縣人汪洙所作的《神童詩》,南宋鄞縣人王應麟所作的《三字經》。(一...[繼續閱讀]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動高閌(1097—1153),字抑崇,號息齋,謚憲敏。祖籍廣陵(今揚州),先祖高昶時遷居鄞縣。高閌一生都以從事教育活動為主。弱冠入太學,師事楊時。建炎二年(1128),升補上舍。紹興元年(1131),賜進士第。紹興六年(1136),改...[繼續閱讀]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動王應麟(1223—1296),字伯厚,號厚齋,自號深寧老人。祖籍河南開封,曾祖王安道于建炎初隨高宗南渡,乾道年間定居于鄞縣。其父王㧑是嘉定十六年(1223)的進士,曾任徽州知州,累官至實錄院檢討兼崇政殿說書、...[繼續閱讀]
宋以來,儒者都極注重讀書,他們恪守朱熹“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而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的主張。但是,將朱熹的教育思想具體實施,并進一步細化的教育家卻是元朝程端禮。程端禮(1271—1345),字敬叔、敬禮,號畏齋先生,鄞縣人。幼年...[繼續閱讀]
《讀書分年日程》是程端禮根據朱熹弟子輔漢卿所編的《朱子讀書法》的而編訂的,它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程端禮的教育思想。下面從教育目的、教育階段與教育內容、教學原則與讀書方法等三方面加以闡述。(一)論教育目的自科舉推...[繼續閱讀]
1.府、縣學的普遍設立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發布興學令,“令郡縣皆立學校,延師儒,授生徒,講論至道”,并規定府學設教授1人,州學設學正1人,縣學設教諭1人,生員的數量是“府學四十人,州、縣以次減十”②。宣德元年(1426),規定增廣生...[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