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高師第二任校長張渲,字綬清,河北東光人,曾留學日本,回國后任教育部視學。1914年11月18日,張渲由北京師范學校代理校長調任武昌高師代理校長,1915年11月被正式任命為校長。張渲為官清廉,思想開明,辦學有方,治校5年,先是裁員減...[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武昌高師第二任校長張渲,字綬清,河北東光人,曾留學日本,回國后任教育部視學。1914年11月18日,張渲由北京師范學校代理校長調任武昌高師代理校長,1915年11月被正式任命為校長。張渲為官清廉,思想開明,辦學有方,治校5年,先是裁員減...[繼續閱讀]
張渲校長十分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學校于1918年制定了徽章(?;?,并將“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0個字用銀箔制成篆體字,以佩戴于校服的衣領兩側。1919年1月8日,武昌高師又制成藍底彩繪校旗。1919年4月,張渲校長為武昌高師題寫校訓...[繼續閱讀]
五四運動的消息傳至武漢后,從1919年5月8日起,武漢各校的學生在惲代英等人的組織領導下,舉行了多次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并致電北京政府和歐洲“和會”,發表愛國宣言書。經過幾天的鍛煉,武漢學生認識到要使反帝愛國運動深入持...[繼續閱讀]
武昌高師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開明進步的校長張渲雖被撤換,但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陳潭秋、陳獨秀、李漢俊、李大釗、李達、董必武、毛澤東等人的影響下,師生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如火如荼。中共創始人陳潭秋...[繼續閱讀]
張繼煦(1876—1956年),號春霆,湖北枝江人,清末兩湖書院的畢業生,曾被張之洞選派到日本學習教育學,回國后歷任兩湖總師范學堂教育學教員、湖北第一師范學校校長、安徽省教育廳廳長、教育部普通司司長。張繼煦雖是舊學出身,但思...[繼續閱讀]
1924年9月,經教育部批準,國立武昌師范大學改名為國立武昌大學,這是武漢大學發展史上又一次重大轉變。但改為武昌大學之際,校長人選一直懸而未決。因辦學經費無著,校長張繼煦辭職,教育部先是擬委派北京大學教授李四光接任,后...[繼續閱讀]
1925年,學校建立了第一個“中共”支部——中國共產黨武昌大學支部。中共湖北省委決定在武昌大學建立黨支部,有兩個原因:一是學校中兩位中共創始人李漢俊和陳潭秋的影響,以及同情傾向革命的郁達夫、張資平、胡庶華、杜佐周、...[繼續閱讀]
(一)籌備與組建1926年秋天,北伐軍來到武漢。12月28日,武漢國民政府決定將國立武昌大學、國立武昌商科大學、省立醫科大學、省立法科大學、省立文科大學以及私立文華大學等合并,組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任命鄧演達、董必武、戴季...[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