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址珞珈山1928年8月,在國立武漢大學籌委會會議上,李四光提出目前東廠口的校園狹窄,不利于學校的發展。要辦好武漢大學,必須在城外另尋校址。此議立即獲得其他委員的贊同。葉雅各早年曾在武昌東湖一帶考察農林,覺得卓刀...[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一)選址珞珈山1928年8月,在國立武漢大學籌委會會議上,李四光提出目前東廠口的校園狹窄,不利于學校的發展。要辦好武漢大學,必須在城外另尋校址。此議立即獲得其他委員的贊同。葉雅各早年曾在武昌東湖一帶考察農林,覺得卓刀...[繼續閱讀]
(一)校務會議及行政機構1929年11月9日,《國立武漢大學組織規程》由教育部核準。該規程規定:學校設校長1人,總轄全校校務,校長由國民政府任命。學校設校務會議,由校長、各學院院長、各學系系主任和教授代表若干人組成。校務會...[繼續閱讀]
(一)師資隊伍1929年,全校教師僅有80人,1932年增加到100人,1937年發展到154人。教師的學歷結構也發生較大的變化。1933年,全校教授71人,其中獲得英國、美國、德國、法國博士或碩士學位的共計41人,占教授總數的58%。校長、教務長、院長...[繼續閱讀]
王世杰(1891—1981年),字雪艇,湖北崇陽人。1911年考入北洋大學采礦學系,未畢業即參加辛亥革命,任鄂軍政府一等秘書、督府代表,曾參加守城戰斗?!岸胃锩笔『?赴英法留學,1920年獲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同年底回國,任北京大...[繼續閱讀]
(一)抗日救亡活動正當學校蓬勃發展之際,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武大校務委員會立即致電中央政府和國際聯盟,呼吁各國一致對日實行經濟絕交,共同制裁日本;同時致電北京、中央、同濟三大學,倡議聯合各大學組建國際宣傳的機...[繼續閱讀]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武大經教育部批準,于1938年2月將一至三年級師生西遷四川樂山,留下四年級師生在珞珈山完成最后的教學任務。此時的珞珈山風云際會、龍騰虎躍,李四光等辛苦創建的珞珈山校園,為培養抗戰救國人才,繼續發揮著...[繼續閱讀]
(一)西遷樂山經過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后,由于中日國力懸殊,加上國民黨政府消極、片面的抵抗政策,繼華北淪陷后,1937年12月17日南京陷落。此后,日軍由南京、蕪湖、鎮江分三路北上,于華北南下,構成進攻武漢的包圍圈。1938年初...[繼續閱讀]
(一)校舍建設武大西遷樂山后,來不及自建校舍,所有辦學用房全靠租賃舊余房屋。因此,修繕舊房成為校舍建筑的主要任務。1938—1945年,學校修繕費達2456923元。但是租金不堪重負,尤其是1939年8月19日,樂山遭日軍轟炸以后,物價陡漲,房租...[繼續閱讀]
(一)師資隊伍武大西遷樂山前,師資雄厚,人才濟濟。西遷樂山時,仍有教授104人、講師13人、助教4人隨校入川。初到樂山后,由于汃病的侵襲,到1939年教授減少到91人。此后,陸續增聘,到1946年復員前夕,教授又增加到113人。例如葉圣陶、朱...[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