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儺舞活動時間一般都在春節期間開始,至清明谷子下水前結束。但各班均有自己的規定,如長徑村驅儺神班每年首場演出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始,在程文著的“堂屋”(各姓氏的分支宗祠)里進行。這場演出,儺班所有節目都全部...[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婺源儺舞活動時間一般都在春節期間開始,至清明谷子下水前結束。但各班均有自己的規定,如長徑村驅儺神班每年首場演出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始,在程文著的“堂屋”(各姓氏的分支宗祠)里進行。這場演出,儺班所有節目都全部...[繼續閱讀]
婺源儺舞不但在起始和結束時有各種“開箱”、“封箱”等儀式,而在“開光”、“授藝”時亦有其獨特的定規,這些儀式和定規,各班代代沿襲,不可違拗,否則就有“災禍降臨”?!伴_箱”,有的叫“開櫥”(因用櫥子存放面具)。長徑村...[繼續閱讀]
面具是儺舞表演中的一大特征,最早起源于原始先民自我保護,迷惑、恫嚇和戰勝猛獸的一種美化藝術,也是區別各種圖騰的重要標志。婺源儺面具,據段莘鄉慶源村藝人方銀盛說,在早期傳入的銅、鬼、獅三班均是銅面具,大約在清初時...[繼續閱讀]
婺源儺舞音樂,遵循舞止曲終的伴奏規律。主要有“打擊樂”、“曲牌”和“唱腔”三大部分。伴奏樂器以鼓、鑼、鈸、小鑼、小釵為主,絲弦樂偶爾用之。盛婕女士在“江西省儺舞的介紹”一文中載:“慶源鄉有些節目更接近舞劇形...[繼續閱讀]
婺源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之地,春秋時屬吳,后屬越。戰國時屬楚,秦時屬鄣郡,漢改丹陽郡。浙嶺至今還保留有當時“吳楚分源”界碑。據中云善山的石器、古陶等考證,遠在四千多年前,境內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由于地理環境...[繼續閱讀]
由于部分儺舞長期以來與目連戲共班同臺演出,他們既跳儺又唱目連戲,相互影響,造成一些服裝、道具的混用,動作與內容均夾雜著某些戲劇成分,所以當地群眾又稱儺舞為“舞鬼戲”。儺舞是我國古代舉行驅鬼逐疫儀式時跳的一種舞蹈...[繼續閱讀]
鄉鎮名稱儺舞節目名稱備注秋口鎮長徑村儺舞劇團《開天辟地》《魁星點斗》《丞相操兵》《土地巡邏》《夜叉打旗》《劉海戲金蟾》《舞小鬼》《雙猴捉虱》《猴子偷桃》《太陽射月》《孟姜女送寒衣》《打松鼠》《帶回》《四...[繼續閱讀]
地處贛、浙、皖三省交界的婺源,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建縣,縣域面積2947平方公里,地跨北緯29°01′~29°35′,東經117°22′~118°11′。全縣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在100米~150米之間。婺源北、東與安徽休寧和浙江開化交界一線,巍...[繼續閱讀]
婺源的茶文化,根植于民間社會生活的沃土,在其歷史發展進程中,以一種民間文化形態,經久地浸潤著婺源茶藝的孕育、形成,以及豐富與發展。茶藝,是一種生活藝術,擴展開來,每一位愛茶品飲者,都稱得上是茶藝家。婺源茶藝的特質是...[繼續閱讀]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國各地茶文化研究風生水起,中華茶文化開始走上了復興之路。婺源是著名的傳統綠茶產區,茶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受朱熹思想的影響和“徽文化”的浸潤,婺源的茶文化有著獨特的地域色彩。1990年12月,為配合《江...[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