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位于北半球低緯度帶,歐亞大陸的東南部,地處亞洲南部三大自然地理區域——青藏高原區域、東亞季風區域和中南半島季風熱帶區域——相互連接的部位。其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起伏較大。全省地形以不同海拔高度的高原面...[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云南位于北半球低緯度帶,歐亞大陸的東南部,地處亞洲南部三大自然地理區域——青藏高原區域、東亞季風區域和中南半島季風熱帶區域——相互連接的部位。其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起伏較大。全省地形以不同海拔高度的高原面...[繼續閱讀]
云南現今復雜的地勢地貌,獨特的氣候,豐富的植物種類和多樣的植被類型,是經歷了長期地質構造運動和自然環境演變的結果。云南第三紀時期的地殼構造運動異?;钴S。第三紀大陸板塊運動導致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的對接和碰撞,引...[繼續閱讀]
云南第三紀植物的研究始于20世紀初期,法國人訶蘭尼(Colani)(1920)對云南彌勒地、羊街子(可保村)、白石街、白家莊、鹽范莊、多塘等6個化石產地進行了調查,但是僅對多塘和彌勒地兩個地點的化石植物群進行了較詳細的研究。多塘植...[繼續閱讀]
云南第三紀孢粉植物群的研究主要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以晚第三紀孢粉研究為主,包括景谷第3孢粉組合帶(宋之琛和鐘碧珍,1984),景谷昔噴河剖面(張緒教等,1996),昆明松華盆地(李文漪和吳細芳,1978),小龍潭(王偉銘,1990;王偉銘,1996),昭通(宋...[繼續閱讀]
自工業革命以來,特別是近50年以來,人們開始認識到人類自身的活動已經嚴重影響了自然環境,并有使自然環境向惡性方向發展的趨勢。人類正在以各種連自己還沒能認識得很清楚的方式,根本性地改變著使生命在地球上得以生存的各...[繼續閱讀]
1.4.2.1耐受性理論概述進化論告訴我們,“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每個生物種對其生存的環境都有一定的要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對于某一段時間來說,一種生物種的存在,意味著那種植物或動物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得到滿足(Gribbin著,符淙...[繼續閱讀]
1.4.3.1共存分析法簡介在利用化石植物討論古環境時,必然要涉及化石植物生存時所需要的環境條件。為了解決化石植物與現生植物在生存條件上的關系問題,Heer(1855~1859)提出了現存最近親緣類群的方法(Thenearestlivingrelativemethod),并將其...[繼續閱讀]
位于云南中部的呂合煤礦(北緯25°7~10′,東經101°18~22′,圖1-1,圖2-1),地處楚雄縣西北26千米的山區,東起呂合鎮,西至交峰哨,呈北西西至南東東走向的狹長地帶,寬1千米,長9千米。根據地質資料,該地層屬石灰壩組,位于元謀-楚雄分區...[繼續閱讀]
2.1.2.1化石植物群(1)草問荊相似種Equisetumcf.pratense木賊科Equisetaceae木賊屬EquisetumLinnaeus1753問荊亞屬Equisetum1887草問荊相似種Equisetumcf.pratenseEhrhart1784(圖2-5)特征:根狀莖具節和節間。節間長可達7厘米,寬6~10毫米。根狀莖表面有6~8條(每一...[繼續閱讀]